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人心散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晖 《发展》2006,(4):19-20
我对所谓"三农"问题的提法历来有保留,我以为如今所谓三农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但"农民问题"的实质不能说是种田人的问题.实际上农民问题的根源在农村之外,其本质就是中国的公民权不平等,或日在公民权总体水平不高的前提下,被称为"农民"的大多数中国公民权利缺失尤其严重.所以,尽管"三农问题"说复杂是千头万绪,说简单就是两句话:农民数量要减少,农民权利要提高.  相似文献   

2.
张本飞 《特区经济》2009,(4):119-120
在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占了2/3以上,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国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土地流转问题"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必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了战略性的思考,特别是他把农民致富增收作为其思考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他也把它作为制定农村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在实践中邓小平形成了丰富的有预见性的农民致富增收思想,为当代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三农"问题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最主要的核心是农民的问题。中国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特定的生产产业,农村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农民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事这种特定产业的特定人群,农民的处境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的处境。农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因其视野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我国政策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几种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加快城市化。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是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太慢,当务之急是减少农民,把权民转移到城市里去,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富裕起来。但是仔细想一想,那么多的农民转到城市到底行不行?从理论上讲,农民到城市形成规模消费,互相创速价值,是可以致富。但实际上不那么简单。从印度经验来看,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后,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军 《北方经济》2008,(11):39-41
近年来,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也为农民增收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有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农地私有化对解决农民问题弊大于利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认为,随着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一般而言,农地经营的比较效益是相对下降的。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寄托于农地"私有化"是不现实的。土地制度无论怎么"化",都无法在农地上创造增量了。相反,如果农地"私有化"  相似文献   

8.
论统筹城乡发展中对农民的教育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农民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农民作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弱势阶层,同时也是教育弱势群体,靠其自身的力量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着眼于"治本"的"教育补偿"对贫困乡村和边远地区人口以及失去土地依存而逐渐"市民化"的农民为主体的广大社会低收入阶层的"脱贫"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留守妇女"作为当今中国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其生产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技术传播与扩散既是当今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本文以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赵家湾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扩散为例,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出发,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技术传播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认为站在农民的角度,从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改变"留守妇女"的传统种植观念,传授新的农业技术知识,既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活,又能提高"留守妇女"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农村社会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0.
钢花 《北方经济》2006,(12):3-4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而严峻的问题,而提高农民素质技能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内容.本文强调农民在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强调农民素质技能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中的首要结构,明确提出"提高农民素质技能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之根本"的论点.这一论点突破了以往从生产力角度,以产业结构或投资结构为核心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局限,揭示了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其不在于生产力、资本或资金等物质力的增长,而在于农民素质技能结构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