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2004年12月7日,中国证监会颁发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从2005年开始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改革为市场询价定价制度.实行十年来,证券市场发展突飞猛进,与我们实行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不无关系.但是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比较,我国IPO询价制度还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我国IPO询价制度实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运用均值检验与逐步回归等实证分析工具,对我国IPO询价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检验与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IPO询价制度并未使IPO效率获得大幅提升,IPO的首日与首周平均收益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询价过程缺乏信息激励与甄别是影响询价制度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IPO发行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询价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的新股询价制度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但询价制还没有实现新股定价的彻底市场化,市场还没有经由IPO询价获得更为令人满意的资源配置效率。询价制存在着缺乏询价制度所必需的基本市场结构,忽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询价机构不诚信、进行利益输送,询价机构定价能力偏低等问题,迫切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IPO询价发行制度重大调整详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O询价发行制度将从四个方面做出重大调整:一是中小板企业通过初步询价直接定价;二是网上网下申购同步进行;三是只有参与初步询价的询价对象才能参与网下申购,并对有效询价的询价对象最低数量做出规定;四是4亿股以上的IPO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可以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机制,即“绿鞋”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询价制改革的背景,从制度变革对承销商与询价对象行为影响的角度,以创业板新股为实证样本,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定价问题。结果表明:随着询价制改革的推进,创业板IPO定价有了显著的下降。在制度层面,赋予承销商配售权与引入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均有利于降低IPO定价,但是取消网下申购股票锁定期却提高了IPO定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整理了2006年-2008年26单IPO项目询价数据样本,通过组间方差分析、构建认购深度和标准化相对价格偏差指标、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询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我国IPO定价的询价制度变革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我国新股发行采用询价制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是圆际累计订单询价制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可以考虑通过赋予主承销商一定自主配售权、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进目前电子化制度、提高机构报价决策灵活度、引入后市稳定机制、明确机构报价权责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一级市场定价效率.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19,《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部7000余字的法规重点规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询价、定价以及股票配售等环节,完善了现行的询价制度,被业界称为IPO新规。本文首先介绍IPO新规的主要内容,其次分析IPO新规实施一年多来对证券发行市场的影响,最后对IPO新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于问题的通知>,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询价机构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相似文献   

9.
施耀  宋一鸣  陈作章 《时代金融》2013,(18):257-258
作为证券市场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内容,我国新股发行机制自2009年重启IPO以来进行了三次市场化改革,新股发行机制日趋市场化,更加注重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然而,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一直存在着申购机制不公平、询价机制流于形式、"三高"现象严重、炒新股投机需求旺盛推高价格等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制度设计的本源出发,继续完善现行的发行询价制度,引入辅助性机制调节价格,推进证券监管体制改革,变审批制为注册制,将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下,未上市的企业通过IPO(Initial Public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可以使拟上市公司资产扩大,对企业未来发展注入资金。国际上IPO定价方式有三类:固定价格定价方式、累计投标询价制、拍卖机制。当前我国主要采用询价方式,但我国当前IPO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行公司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IPO抑价明显、机构投资者操纵新股询价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评估注册制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成效,深入挖掘全面推行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次阻力,以此探究健全注册制IPO市场化询价、定价和承销机制优化的政策路径。研究发现:(1)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有效引导了投资者询价行为,提升了IPO定价效率和市场运行效率;(2)"激励约束相容"的新股询价与定价机制仍部分缺位,市场化充分博弈的IPO定价均衡机制尚未真正形成;(3)强化保荐机构监管,提高投行执业质量,是破解IPO市场化改革"堵点"与"阻力点"的关键环节。基于注册制新股发行改革绩效的系统评估和问题剖析,本文提出加快建立市场化充分博弈均衡定价机制、完善询价机构估值定价依据管理、强化网下投资者分类监管及投行业务全链条监管等制度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对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国际上常用的IPO定价评估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和实物期权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它们各自都有优缺点。而当前我国IPO定价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抑价幅度过大、机构投资者操纵新股询价、发行监管部门的权力与责任不对等以及发行公司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改变这些不足的方法是坚持IPO定价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尤其是要引入问责机制,进一步完善IPO询价制度。  相似文献   

13.
固定价格、累计投标询价和拍卖发行机制下的IPO抑价模型可解释我国新股发行市场长期存在的高抑价现象:散户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乐观情绪会推高二级市场的IPO交易价格,但却不能在IPO发行定价中得到完全体现。单纯通过变革新股发行机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抑制IPO高抑价产生,只有疏导散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才能彻底解决IPO高抑价问题,权宜之策是将散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嵌入IPO发行定价之中以消除IPO高抑价现象,允许散户投资者参与询价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现象,且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固定价格、累计投标询价和拍卖发行机制下的IPO抑价模型可解释我国新股发行市场长期存在的高抑价现象:散户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乐观情绪会推高二级市场的IPO交易价格,但却不能在IPO发行定价中得到完全体现。单纯通过变革新股发行机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抑制IPO高抑价产生,只有疏导散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才能彻底解决IPO高抑价问题,权宜之策是将散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嵌入IPO发行定价之中以消除IPO高抑价现象,允许散户投资者参与询价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现象,且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的新股询价制度没有获得更为令人满意的资源配置效率,询价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加以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变革,包括新股发行的制度变革在内。应在国家明确的政策支持下,坚持市场化方向,以荷兰式竞标法完善IPO询价制度,在适当时机推行新股的竞价发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询价机构报价中的意见分歧和IPO定价机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IPO定价的核心环节是机构投资者,意见分歧是影响机构报价的关键性因素,询价机构中的报价展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特点。询价机构的差异性是造成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差异性越大,意见分歧越大,进而导致市场陷入到低迷中。可知,制定出完善的IPO定价机制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刘钊 《中国金融》2005,(3):45-46
2004年12月1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其配套文件。2005年1月14日,中国证监会宣布,自即日起恢复新股发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制度也随之施行。1月17日,询价制度下发行的第一股华电国际登场,主承销商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各国股票市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IPO抑价现象,而新股发行市场化之前我国IPO抑价现象尤其严重,新股发行询价制度推行以来有所缓解。本文选取06年至11年的新股发行数据对IPO抑价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发现市场因素、中签率、发行价格、发行市盈率、首日换手率对IPO抑价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吴东炬  张莉 《云南金融》2012,(3X):238-238
各国股票市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IPO抑价现象,而新股发行市场化之前我国IPO抑价现象尤其严重,新股发行询价制度推行以来有所缓解。本文选取06年至11年的新股发行数据对IPO抑价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发现市场因素、中签率、发行价格、发行市盈率、首日换手率对IPO抑价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美式累计订单询价机制的运作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PO发售机制对一国的股票发行及上市公司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开始果用美式累计订单询价这一IPO发售机制。本文首先对美式累计订单询价机制的一般询价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对美式累计订单询价机制的信息收集过程进行了阐述,随后分析了美式累计订单询价机制相对其他IPO发售机制所具有的优点,最后对新服发行询价制下我国证券公司及监管当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