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与特点,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并对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笔者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外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量将减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省内贫困地区仍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聚集地。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村劳动力仍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2.
经济势差与农村劳动力流向——以四川省绵阳市调查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世纪 80年代早期 ,小城镇建设被我国学者认为是“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 ,“是农村日益增加的过剩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的去处” ,是“城乡间的人口蓄水库”(费孝通 ,1 983,1 984)。目前 ,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李宝库 ,1 997) ;“小城镇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人员 ,避免盲目流入大城市”(董鉴泓 ,1 999)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客观要求”(高红贵 ,2 0 0 1 )。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 :“小城镇真的就是农民的乐土吗”(孙庆瑞 ,2 0 0 0 ) ?还有学者认为 ,从…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利用迁移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的大量数据统计,描述了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结构和产业分布结构,并对新疆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分析中,城乡收入差距是促使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动力,而从单因素回归分析中,劳动力文化素质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以及加快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最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劳动力转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流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在劳动力异地转移过程中,流动的劳动力同时实现了乡城迁移和产业转移;农村人口的非户籍迁移是主流,形成“候鸟式”劳动力迁移模式,东部对中西部地区总体上尚未形成明显的选择性移民倾向。  相似文献   

6.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热点,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亦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鉴于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本文拟以江苏省为例,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中呈现的特点进行统计描述,并在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就其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霞 《农村经济》2006,(11):121-124
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若干因素。研究发现,经济收入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影响不是主要的,而个人及家庭因素的影响较显著。年龄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并在婚龄前后达到最大值;初中教育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作用超过其它教育水平;配偶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作用可以是替代的,也可以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农户模型,将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地点选择的影响因素分为三大类:劳动力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外界环境,并由此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地点选择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负担程度、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固定资产量以及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状况等对劳动力就业地点选择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是可控因素,并由此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9.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农民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有所减慢.对各种转移障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给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成本与市场双重约束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效用因素、迁移成本变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非农劳动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成本和市场双重约束条件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区、市)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各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城镇失业率的影响系数为负且绝对值最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值较大,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和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合理转移的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也不例外 ,户口、用工等制度的约束一直严格制约着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移民。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劳动力 ,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速度 ,并长期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因而近年来劳动力的流动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和其它欠发达地区农民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迁移 ,一方面解决了发达地区由…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劳动力不同质的转移,大量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素质化等现象,留守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农村劳动力一定程度的畸形转移与结构性缺失,使得农村发展过渡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文章基于22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受人力资本、家庭、收入、就业因素的影响。其中,(1)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的贡献率是最大的,留守农户拥有技能、接受培训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结构;(2)家庭因素,家庭年纯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土地经营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较大,(3)收入因素,本人月收入的影响权重较大;(4)就业因素,就业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小,农户从事的行业以及就业地点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针对模型结果,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合阳县农村39.3万人口中有20万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劳动力10万余人,大约10万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除常年有2万人在当地或本县境内从事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外,大约有8万多人可供输出,且每年呈增长趋势。1998年以来,全县年均有3万多人外出务工,累计达17.5万人次,总收入在8亿元以上。2003年尽管受“非典”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0~2004年农村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在采用一般统计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量模型,分析了辽宁省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在不断加快,但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年龄、家中是否有6岁及以下子女、家中是否有15岁以上在校学生、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等。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就是以调研资料为研究的数据基础,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Logit模型,探究了在宏观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种内部微观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东农村劳动力农外就业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农民的择业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正在逐步减少,在保证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更多的农民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时间从事农外行业,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农外收入,使农外收入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广东省农村社会经济调  相似文献   

18.
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诸多限制,本文选取河北省保定市8村庄的农村已婚女性为研究样本,应用prob it模型分析其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新世纪初,山东省济宁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