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龙江省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业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极强的相关性。本文主要对黑龙江省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发展变动不同步的问题。黑龙江省应促使就业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均衡发展,形成合理规模和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的三产就业结构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大,陕西省目前的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第一产业,而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乏力,经按当前发展趋势用logistic模型预测的陕西省2020年的就业结构虽有改善,但仍达不到规划人均收入水平相匹配的高度,一产人口未能有效转移至二三产业,陕西省应该重视就业结构升级问题,通过组织引导转移、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加大转移力度. 相似文献
3.
调整就业结构促进充分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失业和就业形势,指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妨碍扩大就业的重要因素,阐述了调整就业结构、促进充分就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贾学英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2,(12):15-16
一、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轨迹,每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它是其根本状况的直接反映,是推动其不断优化升级的不竭动力。以美、德、英、法、日五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方面)调整为例,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再到20世纪80年代,三个历史时期中这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都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最后调整为“三、二、一”,从现代经济结构理论讲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与此调整过程高度相关的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就业结构滞后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测算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滞后时间。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不但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滞后关系,还能准确反映滞后时间的长短。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时间分别为9、8、3年。 相似文献
7.
8.
从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例及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比例两个方面,对河南省产业结构10多年来的变动趋势进行纵向分析,提取2000年发达地区美国、日本,2009年国内发达地区广州、上海以及河南省周边省份同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得出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就业结构的调整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以来,上海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果初显。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流动人口就业行业、职业分布相对集中,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中以低层次就业为主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对流动人口就业影响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需求不匹配、就业结构制约产业升级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新疆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疆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优化的对策;提出了新疆现阶段和未来较长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实现总体思路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民众收入,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了人的素质提高,推动了人的发展。但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妨碍了劳动生产率提高,阻碍了经济发展中人的素质提高。应大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优化,进而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成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微弱相关,就业人口继续向第三产业转移。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成都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8—2009年中部六省相关样本数据,从演变趋势、结构偏离度和回归分析三个方面对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第二产业不断升级,但是不能有效的吸收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差,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是考察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的不协调性问题,利用1978-2007年相关数据,采用结构偏离度、就业吸纳弹性等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二元经济体制惯性、资本密集型主导、科技含量低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析,指出现有研究在分析工具、滞后时间测度、国际比较方法、作用机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应该继续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机理、如何衡量二者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青岛市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和相关性进行剖析,运用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理论,对经济发展与就业拉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使用1978—2008年山西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和产值数据,运用回归模型以及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山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山西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要解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矛盾,缓解就业压力,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