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通过全"面"的经济效应发挥来实现其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及产业发展周期,各发展实体努力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纷纷聚焦于对产业基础具有重构作用、对产业经济具有综合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基于经济效应解构的认识和新增长点培育的要求。我们亟须实施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应,发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汪磊 《科技和产业》2023,23(2):9-13
基于2010—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和30个省区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估计模型检验绿色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绿色消费能够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其高端化发展;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验证了绿色消费可以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和鲍莫尔效应倒逼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要素配置,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绿色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因此,加快推动消费绿色化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创新引领和资源引导作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凌捷 《改革与战略》2013,29(2):106-109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趋同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引入总部经济概念,通过将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分离可以促进不同空间的资源’配置,有利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业布局雷同和缓解产业间的同构无序竞争等问题.文章认为,在总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应该从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探索总部经济竞争与合作机制、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三个方面着手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其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必将在辽宁省“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形成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由六个环节构成:一是以领军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以品牌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以研发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是以人才强省战略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五是以产业园区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六是以财税政策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洼地效应”.  相似文献   

5.
叶生新 《改革与战略》2012,28(7):108-111
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现存的资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制度性壁垒和技术壁垒又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把握好进入产业的时机;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并提升竞争水平;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6.
刘光华  张军权 《发展》2013,(5):26-27
目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进程当中。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工业结构,利用我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2014—2017年中国A股市场103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两阶段链式DEA分阶段研究其融资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重点分析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科技金融发展对于小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科技金融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8.
黄智杰 《中国经贸》2010,(19):56-57
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等七个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强调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必须注重因地制宜,做到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有效结合。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对传统的贸易产生冲击,传统贸易如何顺利实现转身,开拓出新的发展方向,将是这一时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以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利用DEA模型评价产业技术效率并进行细分产业效率排序分析,研究结论对于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同时,针对副省级城市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工作,对于构建基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级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体化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加快发展的技术提升和规模扩大的产业化开发阶段。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转化及升级能力对于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在分析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缺乏集群效应、自主创新能力差和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创新带动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斌斌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18-1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不仅体现地方产业发展水平,而且体现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地方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的极化效应。通过计算TW指数、极化度变化速率,以及产业集中度,对2013—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极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极化在2003—2019年呈明显的交替性上升下降现象,整体有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但整体上产业集中度仍在较高水平。根据结果分析,提出实现安徽省各城市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作为后发展地区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知识和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受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摆在建设者的一个挑战。在分析黄河三角洲传统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产业现有基础和能力和区域经济社会现实需求三个维度,选择设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统计数据,实证揭示该地区基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孕育、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复杂性、集成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发展在技术、组织和市场等方面存在多重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引导、协调、激励与约束机制。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呈现"碎片化""粘性化"现象,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态演变进行持续性跟踪和控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特征,政策主体应在政策管理实践中分析研究产业技术政策、国际合作政策、产业投融资政策和市场培育政策等在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敏感性,发挥不同类型政策的协同作用,提高整个政策体系的动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incoPat专利平台,对2011-2021年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开展统计分析,从专利申请授权趋势和生命周期等揭示了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并对授权发明专利从公开趋势、有效性、申请人、技术领域、区市分布以及转让许可等多维度开展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但专利海外布局意识有待加强;生物、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的专利申请量最多,但研发能力和创新质量有待提升;驻青高校及科研院所在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及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崂山、黄岛和市南三区的专利创新活动最为活跃,但产业侧重各有不同,而青岛市区市间、产业间专利创新活动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  相似文献   

15.
加大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贵州省“十三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重要途径。总结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详细分析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及制约因素,并从规划引导、资金投入、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市场培育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贵州制定“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指导思想,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现实基础,就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种国际合作模式,即:产业联盟模式、产业集群模式和产业创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目的是为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可行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撑并与其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应与科技服务业同步推进并联动发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服务共享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增强科技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功能与带动力;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增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