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启动的生态工程中规模最大、疲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这项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范围涉及了25个省区和新疆建设兵团.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文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该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该文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力,退耕还林势在必行.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在全国很多地区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有些地区不能正确理解退耕还林的真正内涵,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影响了工程的建设.为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就退耕还林的若干问题,如退耕还林的目标、作用、规模、政策以及和其他生态工程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的实施是推进我省工程造林的一次革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各级退耕还林规划和计划是工程建设的指导陛文件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乡镇作业设计对于工程施工的直接指导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实施以来一直为国内外所注目.我国特殊的农地经营制度对于退耕还林的影响至今尚未受到应有重视.  相似文献   

8.
以粮代赈、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西部开发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英明之举,深受广大干群拥护。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进一步搞好我省的退耕还林工作,我们编制了《湖南省2001年-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规划退耕还林14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00万亩,范围涉及全省122个县(市、区)。第一阶段2001-2005年,计划退耕还林85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00万亩;第二阶段2006-2010年,计划退耕还林54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0万亩。按此规划,国家累计投资将达270亿元。规划实现后,我省的水土流失将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生态环境也将会有根本性的改观。为使这一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生态工程真正达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从而实现国家满意、地方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该工程政策性之强、涉及范围之广、资金政策延续时间之长、责任之大均在中央财政资金中罕见。为进一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促进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作为国家的一项规模浩大的生态工程.其实施后的经济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利用2005年和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对陕西省退耕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工程实施后对农户的收入结构产生的影响,论证了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解放后,我国开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此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步伐,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解放后,我国开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此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步伐,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理论学习与研究》2004,(5):F004-F004
近年来,康保县林业局针对本县地处坝上高原,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的现状,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大县的发展目标,在局长高平及其一班人的带领下,认真谋划全县林业跨越式发展新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契机,全局43名干部职工艰苦创业,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政治任务,抢抓机遇,狠抓落实,截至2004年5月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l万亩,防沙治沙林工程11.5万亩,使全县林地面积增加到1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4%。目前全县形成了生态林、经济林、观赏林并重互补,多层次、多结构、多树种的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14.
4月27~28日,第七届中国森林城市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在这次论坛上,贵州省遵义市凭借高质量的生态绿化建设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出席论坛的遵义市副市长曹永涛说:“以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森林生态系统。我们组织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百万亩造竹、绿色通道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多项重点工程,累计投资近29亿元,  相似文献   

15.
20 0 0年 1月 ,国家决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同年 5月 ,朱镕基总理亲临内蒙古自治区和我省张承两市视察 ,提出实施以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 ,我省承担防沙治沙和“一退双还”任务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周边的张家口、承德及其他市县区 ,应该说 ,相对于西北边缘省区无论是治理区域面积 ,还是任务工程量都比较小。但地处京津风沙源最后一道屏障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重任 ,要求我们必须把防沙治沙和“一退双还”等生态工程建设作…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开始,就及时开展了工程效益监测工作,通过制定科学的监测原则和指标,规范工程效益监测工作,使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客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开始,就及时开展了工程效益监测工作,通过制定科学的监测原则和指标,规范工程效益监测工作,使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客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恢复、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成为世人瞩目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部分地区包括黑龙江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宜林地条件及特点了解认识不足,缺乏有效造林,从而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质量。对于这种情况,拟从退耕地立地条件分析入手,通过优良抗旱树种的选择和苗木定向培育以及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工程措施和化学控制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大陆桥视野》2014,(5):19-19
本刊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公布了西部大开发九大重点领域,包括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发展科技文化和民生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或“NEPP”)主要是指“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国家的重点生态工程,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林业发展的长远事业,并对当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产生综合影响。它于1998年开始在四川等部分省市区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主要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工程区共涉及17个省(区、市)、901个县(局),其中734个县、167个国营森工局(县级林业局、林场),涉及林业职工146.5万人,10年工程总投资962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