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赋能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各地企业纷纷关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发展态势,同时积极寻求能力更加全面、更加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在互联网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各行各业特别是工业细分行业企业正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赋能数字化升级之路,各地企业纷纷关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发展态势,同时积极寻求能力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2.
基于吸收能力理论视角分析平台数据赋能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作用机理。采用239份来自全国部分地区制造企业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平台数据赋能的3个子维度中,平台连接能力、平台智能能力和平台分析能力均显著正向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吸收能力分别中介平台连接能力、平台智能能力、平台分析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数字化导向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数字化导向正向调节平台连接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但在平台智能能力、平台分析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数字化导向正向调节平台连接能力通过吸收能力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的促进作用,但在平台智能能力、分析能力分别通过吸收能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正向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正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而制造业企业集群又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形成创造了条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企业集群之间存在交互赋能现象。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海尔、徐工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探索性案例分析和跨案例分析,研究交互赋能的作用机理,梳理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演化机理,提出普适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模式,即“厂商自研”模式、“云助力”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平台经济理论与赋能理论,可为中国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正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而制造业企业集群又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形成创造了条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企业集群之间存在交互赋能现象。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海尔、徐工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探索性案例分析和跨案例分析,研究交互赋能的作用机理,梳理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演化机理,提出普适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模式,即“厂商自研”模式、“云助力”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平台经济理论与赋能理论,可为中国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工业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设备智能化与产线自动化成为制造企业常谈不衰的话题,然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正面临多重挑战,在解决设备智能化到产线智能化的提升问题上,诸多传统制造企业陷入了“智能智造”困境。地方政府在帮助制造企业释放“智能制造”的赋能之力、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文章基于会计学和金融学理论,从“自上而下式”战略布局层面、“自下而上式”营销规划层面和IT方案设计层面,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的分析框架,拓展数字化转型的理论边界,以期为我国制造企业做好做深提质、降本、增效、减存“大文章”以及高效赋能千行百业提供理论指引与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2023,(8):44-45
<正>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赋能设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通过数字与实体耦合、物质与信息耦合,从而大幅提升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效率,促进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工业互联网持续赋能行业转型升级、融通发展,其影响范围已经从制造业延伸到电力、交通、能源、建筑、金融等40多个国民经济大类。  相似文献   

7.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海尔卡奥斯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过程及其价值创造行为。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依赖平台嵌入、平台聚合和平台撬动三个过程环节,分别实施“望闻问切”“兼容并蓄”和“有无相生”策略,最终构建包含数字价值生成、数字价值共创和数字价值涌现三种价值创造行为体现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组织形态。当参与价值创造的基础操作性资源的来源范围由制造企业内部延伸到制造行业内部,再拓展到跨行业交互时,基础操作性资源多样性同步增加,进而催生出数字价值生成、数字价值共创和数字价值涌现三种差异化的价值创造行为。本文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与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贡献新的理论知识,为数字经济浪潮中的领先制造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22,(1)
区块链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到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领域,重构了价值信用体系,推动了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微观层面可以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在中观层面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可以促进全球价值流通。为了更好地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在区块链领域建设人才队伍,攻坚技术难题,构筑安全保障,进而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经济时代,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智能制造的新模式.辽宁省作为传统装备制造业大省,"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本文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上下游产业链智能制造模式,针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分析发展智能制造的突出问题、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关键任务点,认为应首先构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和标准化体系,"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企业依据标准化的技术层级个性化迭代同步推进;其次建成省内优势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典型工程,在代表性制造行业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办法;同时构建出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转型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推动全球发展进入以数据驱动和智能化发展为特征的全新时期,并激发越来越多装备制造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升级道路。以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要素为主要内容,构建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随机选取的28家陕西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陕西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水平不高,转型速度较慢。为此,从加大政府政策引导与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化转型人才引培体系以及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4个方面提出加快陕西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企业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支持和信贷担保支持,可以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赋能。从供应链金融视角切入,融合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政府补贴,设计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赋能的机制,通过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机制有效性,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探寻初始积极策略比例、政府补贴、参与成本等不同因素对机制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小企业、核心企业、金融机构选择积极策略的初始比例越高,博弈系统收敛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概率越高;政府补贴有助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赋能机制顺利发挥作用,但在博弈主体初始积极策略比例较低时的边际效用较弱;降低博弈主体的参与成本是促进博弈系统向帕累托最优状态演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财莉  刘雪蕾  唐叶云 《经济师》2024,(3):174-175+182
数字化赋能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化赋能为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只有主动进行转型升级,充分运用绿色供应链带来的机遇才能实现新的发展。文章通过从管理成本、信息沟通系统、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分析湖南省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从数字化培育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建立数字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沟通系统、健全绿色供应链管理法律法规三个方面给出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路径,探索湖南省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数字经济为研究背景,高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高端制造行业特征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刻画数字化转型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正向影响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高端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通过企业的动态能力路径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进而促进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调节效应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东部地区、高管具有金融背景以及两职分离的高端制造企业绿色发展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工具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立数字化系统管理制度以优化转型环境、培育数字化社会资本以调控企业资源配置、打造数字创新网络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将赋能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实现路径,本文利用2011—2020年沪深A股工业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赋能”企业绿色创新发展,实现绿色创新“增量提质”。机制分析表明,在创新资源维度,数字化转型在集聚研发资源、促增环保投入的同时,还能够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改善其融资能力,从而驱动企业绿色创新发展;在经营状况维度,数字化转型不仅会通过增加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来改善企业经营绩效,还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优化企业生产效率,进而激发企业绿色创新潜能。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在国有企业、清洁型企业以及位于绿色创新分布高端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以上结论有助于理解数字化转型的环境绩效,并为如何引领企业实现绿色创新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陶元  甘霖 《数字经济》2022,(6):40-43
<正>随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持续释放,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范围向中小企业拓展,以便捷、灵活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多样的服务,为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带来新机遇。研究背景中小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主体,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劳动就业,占企业数量超过90%,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技术兴起,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基于平台生态系统理论与价值共创理论,遵循“主体互动融合—跨业价值重塑—环境协同共生”基本框架,探究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内涵及特征。运用嵌入型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提炼归纳出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3种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王晓蕾  杜传忠  刘磊 《经济学家》2022,(10):108-118
构建服务型制造网络是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在要求,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产业链整合不足导致产业链条关联不紧密、协调性差,制约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发展,而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服务型制造网络的产业链整合问题以及产业链整合的演化逻辑与内涵,探讨工业互联网赋能服务型制造网络优化的基础和路径。研究表明,工业互联网在“连”“链”与“联”的产业链有效对接基础上,从企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以及空间链五个维度实现产业链整合,进而形成产业链生态系统与网络式组织,促进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智融合作为推进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对发展数字中国与制造强国具有重要作用。以2007—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数智融合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智融合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具有显著赋能作用,并且在经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智融合通过绿色认知和绿色创新赋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数智融合对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重污染企业中更大;数智融合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存在门槛效应。因此,为充分发挥数智融合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赋能作用,应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改善企业管理;强化企业绿色认知,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构建数智融合赋能绿色转型新模式;应发挥国有企业的示范效应,继续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推进企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入手,立足社会再生产分析框架,探讨了数字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逻辑机理、实现路径和效应体现。研究表明,当前数字技术已全面介入到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方面面,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服务业数字化进入快车道,数字化产业融合加速发展,但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设施等配套要素支撑不足、数字赋能行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更好发挥数字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需要在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筑牢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底座、深化三次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20.
当时间指向2021年,流量红利的见顶预示着消费互联网逐步走向衰退,中国互联网向下半场进发,迎来了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强基、智连未来,正值工业互联网发展迈入第二个三年计划,平台建设、落地实践高歌猛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释放新活力,带来新变革. 作为工业互联网赛道上的"后起之秀",朗新科技集团(300682.SZ)旗下瀚云科技扎根基层、聚焦产业、深耕市场,坚持以"开放、赋能、共生"的理念拓展产业互联网,助力一二三产业融通,以"瀚云数字工厂"和"瀚耘智慧农业"两大有力抓手,全面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让数字化技术渗透到价值链各个环节,打造传统企业数字蝶变新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