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一博 《江南论坛》2022,(12):34-38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区域环境治理协同立法、跨区域联合执法和统一司法裁判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着跨区域组织协调机构定位与职权不匹配、区域协同立法缺乏深层次协调、联合执法缺乏法治保障和司法裁判规则不统一等不足。因此,应当以区域协同治理的思维统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的法治进路,健全一体化组织协调机构职能、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深化跨区域协同执法体制改革、推动一体化司法协同机制建设,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罗娟 《经济师》2022,(12):128-131
协同推进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绿色协同发展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以常州为研究对象,长三角典型城市为比较对象,从时序数据与截面数据分析角度,进行综合指数与分维度指数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常州的生态绿色协同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历史保护与生态旅游共鸣方面需要提升。据此,常州应顺应长三角一体化趋势,推进节能减排,夯实生态绿色协同发展基础;升级产业结构,催生生态绿色协同发展模式;加强技术创新,激发生态绿色协同发展动力;兼顾历史文化,打造生态旅游新业态;加强区域联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长三角海域生态合作治理:缘起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长三角海域环境问题依然严峻,长三角海域生态合作治理是实现区域海洋管理的必然选择,有效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是实现长三角生态合作治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实现长三角海域生态合作治理的有效性是当前长三角区域海洋管理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4.
徐宁 《生产力研究》2024,(1):57-63+161
文章运用调整后的生态盈亏模型,对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人均生态盈亏指数进行测算,采用ESDA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布变化特点,同时运用Super-SBM模型对41个城市不同年份经济效率值进行测度,基于效率分析并构建生态-经济结构偏差指数对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衡量。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人均生态盈亏指数处于下降趋势,且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2)为了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做出的生产决策调整,极有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开发情况不相协同;(3)以城市经济效率为考量进行的资源分配与集聚,一定程度上将加剧地区生态环境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5.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发展中的关键议题,区域经济协调更是关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因素,两者关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角度探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新时期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以2014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这一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3—2019年中国25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作为初始样本,运用广义合成控制法,从政策实施有效性视角检验了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经济激励效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状态视角考察了协同度的经济空间溢出影响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呈加速态势,分类进行一系列时间安慰剂和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果依然成立。协同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能够实现对邻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激励,最终实现整体的区域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均是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建议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强化城市的主动协同效应,增强城市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促进长三...  相似文献   

6.
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关乎民生福祉,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协同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于2019年11月1日挂牌成立,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公共服务作为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如何推进示范区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而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关乎一体化总体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绿色生产力或生态生产力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力的复合。自然生态生产力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生态理性经济人协同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能力,是生态生产力的主体,这种主体的生产力是"生态协同治理的能力"。生态理性经济人的协同治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生产力,是包括多个环节的总和、全程和整体的协同治理的能力。生态理性经济人的个人生产力是社会生态生产力的主体。生态制度约束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是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核心。生态系统管理是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基础。生态技术对自然生态物质循化与工业经济物质循环平衡的维护: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刘志强 《经济纵横》2021,(11):83-89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已从区域合作布局、要素合作阶段迈入一体化协调发展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和协调机制创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制度机制建设应以顶层设计一体化为基础,落实长三角区域规划协调机制;以营商环境一体化为抓手,构建市场一体化机制;以科技创新一体化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机制及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一体化.具体应以建立跨省域的协调机制为基础,从合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入手,以改革措施的突破、落地和系统集成为抓手,利用区域公共服务与政策优势,吸引优质要素资源,打造具有掌控全球价值链能力的企业与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9.
2021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9个重点合作项目日前签约,旨在共促示范区建设,共助一体化发展. 本次签约项目涉及水乡客厅、TCL华东产业集群基地、长三角"中建之星"及区域总部、示范区碳中和和生态环保研究中心集群等. 其中,水乡客厅项目,总面积35.8平方公里,是体现示范区生态绿色理念的功能样板区,亦是长三角一体化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五共"制度创新试验田和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个主体管开发、一套标准管品质、一体化制度管治理"五个一"共建模式的集中实践地.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要前提是推进城市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遵循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判断,构建城市群治理评价体系,将城市治理效能量化并开展评价,提出提高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建议。研究认为:(1)长三角城市群治理能力内部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分项看,长三角城市群治理能力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变异系数最大,以杭州湾大湾区和沪宁合发展带为代表的区域治理评价最好;(3)生态治理与长三角自然地理特征具有较高一致性,浙江西南区域和安徽南部区域呈现出高值特征。文章认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要加强区域协同强化经济协作、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加强内部文化价值挖掘与联动开发、强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共建、加强数据共享与跨区域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对区域信用一体化面临合作治理的困境,需要构建区域信用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机制,形成整体性的治理网络和联动机制。把信用长三角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信用一体化、区域信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适用于长三角区域信用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区域信用治理与区域法治建设的协同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2.
借鉴产业生态中的生态位相关理论,利用区位商分析法、SSM分析方法等从静态、动态以及生态位的重叠程度3个方面分析比较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生态位。静态方面上海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江苏和浙江生态位有相似性;动态方面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位竞争力都比较强,而上海又高于江苏和浙江,江苏好于浙江;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上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江苏和浙江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比较高,而江苏、浙江与上海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旅游的观念和实践方兴未艾。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既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也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应当从区域规划、产业升级、制度保障、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调整、确立长三角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策略,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南文化经过历史流变与岁月变迁,助推江南地区一路成长为全国经济重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范围扩大至沪苏浙皖全域.安徽与江南具有极深的历史渊源,在新战略布局下,亟需重构新江南文化与长三角区域的关系.辨析江南文化成为长三角文化产业共同基因的优势因素,并借助江南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5.
论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指出了牢固树立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观念的意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实现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所造成的城乡综合优势和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并就如何实现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目标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一体化通过推动区域间资源共享与经济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经济地理学领域长三角区域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系统文献阅读探索区域一体化议题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经济地理学界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的学术规模、学科开拓性和学术共同体建设有待提升;相关研究已形成产业协作与空间组织、城市分工与区域发展、区域交通网络、区域协同管治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五个方面,发现了长三角区域协同的网络化、圈层化、多中心、沿交通线路发展的格局,以及邻近性、集聚效应、溢出效应、政府博弈在一体化中的作用;研究重点从格局刻画转向机制和对策探究,研究认知也从强调区域分工合作到区域协同、区域一体化不断升级,但囿于测度数据及方法的有限性,区域一体化研究仍处于待发展的探索争鸣期。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IE)视角,以长三角中心区27城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趋势、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RIE生态位适宜度的中高值区域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发散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围绕G60科创走廊中心区的“西北—东南”空间分布特征,形成“雁阵”空间形态;长三角RIE存在创新空间关联性,且空间正相关性逐年增强,协同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其中,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双碳约束的影响力较大,且规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为进一步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政府应加大中心区27城规上研发经费投入,充分发挥中心区对其它地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一体化的矛盾根源与政府职能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只有实现“小政府、大市场”的一体化模式,转变政府理念,改革行政体制,增强导向调控功能,引领发展定位,构建共同利益机制和提供区域性公共服务等,才有可能使长三角真正实现无障碍的一体化,实现区域内资源、要素、人才、产品的自由流动,以及工业、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包括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破冀北地区生态恶化与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是京津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要求相关行政区域在产业政策、生态治理上加强合作,在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经济.路径在于:通过水权交易和生态补偿,实现生态治理成本的共担;通过项目合作,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还要求政府治理形态的嬗变,即从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行政转向区域公共治理.  相似文献   

20.
南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将南通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江苏省委和省政府提出,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靠江、靠海、靠上海,承南启北",南通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无论在江苏,还是长三角,甚至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将南通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这是一个把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力优势的长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