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阶层结构是呈明显的“葫芦”型或“金字塔”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最重要特征是呈“橄榄”型即中间群体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中间阶层,并有占据社会结构主体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并将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和主要途径,因此,加大对中间阶层的培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一个奋斗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在现阶段的中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着客观现实性,它对于我国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必须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城市各阶层及其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张应以经济地位抑或收入水平和财富的占有量为标准来划分当今中国的社会阶层。高收入阶层特别是其中的富有阶层同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巨大差距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应加强监督和控制,果断地采取有力措施,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大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改善社会阶层结构并使之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在任何社会中,中等收入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的社会力量。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我国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观点,而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较低,必须选择一些可能路径来扩大。  相似文献   

5.
自"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以来,中等收入群体广泛受到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对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即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等收入群体必将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探讨中等收入群体的涵义及界定标准出发,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特征、社会功能及动力机制,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逆向调节效应不利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与扩大。调整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基、税率、征税范围及改进征管办法,尤其是设计优化简单的税率,可以扭转个人所得税逆向调节的局面,形成一个保护低收入者利益、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适当调节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制。  相似文献   

7.
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有其必然性;中等收入群体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必须抑制贫富两极分化趋势,努力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不是要把一部分高收入者拉到中等收入者中来.而是要提高低收入者以及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构建“橄榄型”财富结构。  相似文献   

8.
从和谐社会建设视角论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扩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特征来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异与和谐的关系,制定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只有这样,社会将会更加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建设全面小康,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实施和完成这个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三种转变,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并实现农民小康。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中等收入者在我国所占比重越大,国家政治局面就越稳定,经济就越发展,文化就越繁荣。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我国成为“橄榄型”结构的社会,这意味着我国40%—50%的人口将成为中等收入  相似文献   

1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实现共同富裕,保障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真思考中等收入者与中产阶级、中等阶层、中等生活水平和某种职业的含义;认真思考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的战略意义和途径,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今后我国在制定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政策时应该考虑的路径选择是:努力扩大二、三产业的就业规模,增加城镇就业的总量;建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使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同时并存的格局逐渐得到改变;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为相关政策的调节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缩小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安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效率的必经环节,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策制度的不公平、户籍制度、财政投入及公共设施建设二元分割的体制、农民自身的知识障碍等因素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合理扩大.缩小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路是各级政府要重新审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大取缔非法收入的力度;明确政府干预的范围;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营造尊重个人利益、倡导穷勤和富助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市场竞争,限制垄断收入,加大整顿行业过高收入力度和扩展中等收入阶层力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形成自动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考察不同收入阶层间的流动性,并讨论金融知识对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24.91%,“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明显,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的速度正在逐年加快;金融知识水平提升能够促进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有助于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容;金融知识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促进家庭参与金融理财增加其财产性收入、促进家庭创业增加其经营性收入两种渠道来实现;金融知识对阶层向上流动的促进效应仅在非风险厌恶以及低初始财富的低收入家庭中显著。  相似文献   

15.
缩小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安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效率的必经环节,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策制度的不公平、户籍制度、财政投入及公共设施建设二元分割的体制、农民自身的知识障碍等因素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合理扩大.缩小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路是:各级政府要重新审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大取缔非法收入的力度;明确政府干预的范围;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营造尊重个人利益、倡导穷勤和富助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市场竞争,限制垄断收入,加大整顿行业过高收入力度和扩展中等收入阶层力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形成自动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根据调查分析,重庆十一大社会阶层总体收入差距较大,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也比较明显;阶层间收入分化界线已经出现,收入水平呈五级“金字塔”结构。各阶层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社会上层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和性别,文化程度对社会中下层收入影响显著。应促进社会公平,改善阶层内部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并通过“调高、扩中、提低”来调整收入结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劳动者素质、生产要素占有的不同,体制转型与制度政策的差异,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全国城乡、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快速扩大。这将不利于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影响民族团结、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增加改革的成本、出现信仰危机。政府须加快税法建设,调节高收入;加快工资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取缔非法收入;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市场法制化、规则化建设等,以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和谐社会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即“橄榄形”)。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存在贫富差距程度濒临社会稳定的警戒线,阶层成员缺乏阶层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不一致的隐患。构建公平、效率“双赢”格局;加速社会流动,扩大社会中间层;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分配政治资源是社会阶层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合理确定中等收入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如何掌握中等收入标准,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根据近年对城乡居民收入的调查结果和对本世纪前20年我国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预测,提出和论证了这一标准应掌握在个人年收入1万元至4万元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指出实现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等重要论断,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对重大社会关切的应有回应。山西省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奋力拼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