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已占我国人口相当比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焉社会转型一大危机,已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形成重要障碍。因此,研究农民工弱势群体根源。保障其合法权益,刻不容缓,意义深远。本文通过农民工群体产生原因、过程及现状分析,提出改变农民工“弱势群体”问题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洞开的国门和改革开放的大潮,华夏大地,热浪不断。“经商热”、“房地产热”、“第二职业热”、“股票热”、“期货热”等,一浪接着一浪。历经种种热浪的中国人民,带着世俗的磨炼和理性的沉思,蓦然回首,惊愕地发现,十一亿中国人民的收入差距已悄然拉开;有些人已成为令人羡慕的“大款”,有些人已成为自行其乐的“中产阶层”,而更多的则沦为牢骚满腹但又无可奈何的“低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3.
邓敏 《魅力中国》2014,(11):88-88
当前,“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汝南“中国梁祝之乡”、泌阳“盘古圣地”。这5个国家级文化名片,不仅成为外部世界认识驻马店的新窗口,而且已成为朝气蓬勃的文化产业,为驻马店从文化资源大市迈向文化资源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国际文化产业的兴盛,驻马店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吴宇琳 《魅力中国》2014,(24):12-1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贫富悬殊、城乡差距和社会两极分化问题也日渐突出,各种弱势群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择校存在的“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分择校”、“以户口择校”、“以特长择校”等问题,加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权,容易导致教育腐败的加剧,模糊了政府的教育责任,严重危害了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奔向富强的康庄大道上坚实地迈进,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更为世人瞩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发展方面一个值得重视的成绩,是既顺乎潮流,又特立独行,为人类贡献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中国已具备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当前应从三个层面把握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应成为新阶段中国现代化的新内涵,也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12日]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导,在周二闭幕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被列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这是中国领导层近期在就这个问题多次发表讲话之后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目前中国收入差距的基本情况用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的说法是,差距已“达到黄色警戒线”水平,而且,“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5年内将达到危险的红色警报水平”。  相似文献   

9.
论弱势群体与底线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郑重宣布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建设全面小康阶段。它表明中国社会已经超越单纯追求效率阶段进入追求社会公平的高度整合期。弱势群体问题显然已成为人们在思考资源分配、社会公平及社会稳定时广泛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弱势群体问题及其解决已经成为社会公平的底线与关键。  相似文献   

10.
徐峰 《理论观察》2009,(2):71-72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权益受损现象屡屡发生,尤其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他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普遍提高,中国社会已经整体步入了小康社会。然而近一段时间来,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渐凸显,并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弱势群体主要指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收入人员、部分退休人员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他们事实上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收入减少或增长缓慢、生活窘困,成为利益的最大受损者。…………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普遍提高,中国社会已经整体步入了小康社会。然而近一段时间来,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渐凸显,并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弱势群体主要指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收入人员、部分退休人员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他们事实上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收入减少或增长缓慢、生活窘困,成为利益的最大受损者。……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一些农民特别是城市周边的近郊农民,失去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转变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低保无份”的四无弱势群体,被排挤在现代工业大门之外,他们的生活和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保障这部分群体年老后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安居乐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普遍提高,中国社会已经整体步入了小康社会。然而近一段时间来,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渐凸显,并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弱势群体主要指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收入人员、部分退休人员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他们事实上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收入减少或增长缓慢、生活窘困,成为利益的最大受损者。……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明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大致呈现出“L型”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促进农村电商集群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与要素集聚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相对较强。同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证实,不同空间半径权重下,数字经济可通过网络技术优势,增强经济活动与组织交换的“流动空间”势能,弱化空间作用“边界”,促使“邻地”收敛效应突破地理距离约束。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明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大致呈现出“L型”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促进农村电商集群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与要素集聚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相对较强。同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证实,不同空间半径权重下,数字经济可通过网络技术优势,增强经济活动与组织交换的“流动空间”势能,弱化空间作用“边界”,促使“邻地”收敛效应突破地理距离约束。  相似文献   

17.
名牌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知名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这个国家的经济一般是落后的。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名牌方面差距甚大。如世界30大驰名商标,全球500强企业中,泱泱中华大国竟然榜上无名。令人欣慰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已转向自觉地认识名牌、研究名牌、运用名牌。“名牌战略”已成为一些企业家成功的“法宝”。本文对“名牌现象”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它似一股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世界。而在中国,“低碳”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声音,“低碳经济”己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低碳生活”己成为人们“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共同要求和时尚生活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的确出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但是,我们应该客观认识这种“收入差距”,冷静看待“贫富和谐”,要通过改革加快缩小贫富差距的步伐。1、不断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2、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调控政策;3、继续推动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低收入“弱势群体”合法权益;5、理智处理好贫富阶层的关系,保持持久的改革动力。  相似文献   

20.
2013年以来,丽水市莲都区发改局紧紧围绕“推进市区共建、打造‘三大莲都’”战略总要求,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成效,但更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由于莲都区经济基础薄弱,空间、融资、体制、人才等四大瓶颈已成为莲都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拦路虎”,亟待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