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2.
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但是,对保障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松懈、丝毫不能含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粮食安全的再强调,也是对粮食和物资  相似文献   

3.
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下简称"两藏")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四大战略之一,也是依据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库存高企的实际情况,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粮食产需平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此形势下,深入  相似文献   

4.
《粮食经济研究》2006,(1):31-44
江苏在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始终把粮食安全保障当作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对待,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粮食安全工作被动、粮食产能保护不力、成本增长速度较快等问题。需要实行以“大粮食、小口粮、藏粮于市、藏粮于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信”等为其主要内容的“大小藏”战略。 粮食安全是一个与人权、国家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因此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江苏都必须始终把粮食安全都看作为勤政为民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尤其要注重粮食安全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注重粮食安全的短期预警及对储备调控的有效支撑、注重粮食法制建设与依法行政、注重江苏粮食安全的产销区合作与地区统筹等。  相似文献   

5.
<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总产量稳定在6亿吨以上。稳住粮食生产,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  相似文献   

6.
正【选树范围: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机制】吉林市粮食局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主线,把提高生产能力、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运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机制,破解粮食流通工作难题,构建起了"供给稳定、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必须毫不动摇地抓粮食生产,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不发生逆转,咬定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不放松。——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日前表示,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稳"的文章,要稳字当头,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历史生动地告诉我们“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充裕,但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统筹相关法律适用,强化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度重视粮食科技人才的培养。粮食类专业是南京财经大学的特色,以"藏粮于技"为核心培养高级粮食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南京财经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文章从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需求出发,构建以"藏粮于技"为核心的粮食科技人才培养模型,并从潜力挖掘、潜力提升,技能打磨,实地实习等方面加强粮食科技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正>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意见》提出,建立"两区"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  相似文献   

11.
<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举措。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开放型农业和创意休闲农业,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有效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保障粮食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的要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内外历史经验都表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安徽坚定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粮食产能提升目标,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和耕地质量建设.2021年1-11月,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505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01%.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有力地支撑了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总产817.52亿斤,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四,为全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安徽贡献.在近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  相似文献   

14.
国家粮食局决定从2013年起,实施“粮安工程”,其核心内容是打通粮食物流通道、修复粮食仓储设施、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证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全面提升粮食收储和供应保障能力,切实做到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保障严重自然灾害和紧急状态下的粮食正常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5.
本刊特约著名粮食经济学家丁声俊,就如何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撰写专稿。旨在强调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促使"责任制"落地开花结果。文章对"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建设"和"严格依法治粮"等"三个环节"进行了深刻阅述。特别强调,粮食主产省(区),深化粮改、粮食购销、社会粮食管理、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建立健全独立的、精干效能的、能够胜任其重要职责的正厅级行政管理机构,以作为政府的得力职能机构胜任本省(区)粮食工作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繁重职责。与提高粮食行政部门的地位相应,还要赋予粮食行政部门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文中所提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决策依据性。  相似文献   

16.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物资,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该文主要就兵团粮食产、销、储的基本情况以及在粮食生产、销售、储存和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粮食产业化实现“藏粮于企”,保障团场粮食安全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10日在山东、河北调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他强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兴农田水利,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生产水利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  相似文献   

18.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粮食问题上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这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的方针;二是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这是我们宏观调控的目标。粮食产量过低,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粮食供大于求,就会造成粮价下跌,影响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使粮食供求保持紧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做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库相结合。同时还要善于把握吞吐调节和粮食进出口的时机和力度,加强和改进对粮食市场…  相似文献   

19.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头等大事。粮食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多种属性,它兼具生存必需品、战略品和公共物品的社会属性,具备自然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经济属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食问题事关生存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就是要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机制保障,还要增减两端发力。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上具有互补性1.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有利条件。中国在粮食供给面临压力、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地下水超采等前提下,通过推行耕地轮作休耕等制度措施,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全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2400万亩。以小麦为例,国内配额外进口小麦按照65%的税率和2017年美元兑换人民币平均汇率(1:6.7)计算,进口关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