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伟 《宁波通讯》2005,(1):37-37
回顾过去的25年,中国改革历程承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制”的冲击。第一种“双轨制”,我们姑且称其为“旧双轨制”,其起点也许可以追溯到人们依稀记得的1984年浙江莫干山会议,其终结大约可以划定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1997年。根据有关专家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将“旧双轨制”勾勒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含义,是针对当时一般商品和服务的管制价格体系,采取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体制,  相似文献   

2.
9月7日,"2013年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举行.这是继1984年以来,中青年学者第三次"聚议"莫干山. 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已载人中国经济史册.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修泽先生,作为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亲历者,也是为数不多的三次莫干山会议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旧双轨制   回顾过去的25年,中国改革历程承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制“的冲击.   第一种“双轨制“,我们姑且称其为“旧双轨制“,其起点也许可以追溯到人们依稀记得的1984年浙江莫干山会议,从那次会议之后,“双轨制“这一思路成为中国渐进改革的标识,其终结大约可以划定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1997年.根据有关专家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将“旧双轨制“勾勒为以下三个层面.   ……  相似文献   

4.
时隔30年,又一批激情澎湃的年轻学者,聚集在大雾弥漫的莫干山上,探寻改革之路。这是对1984年莫干山会议30周年的纪念,也是莫干山精神30年的延续。 在这群年轻人中,为数不多的当年莫干山会议的参与者尤为引人关注,他们是30年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传承莫干山精神的“火炬手”。其中,谦逊宽厚的著名学者常修泽教授,已经是“四上莫干山”,30年来,他不懈地为改革进行理论探索,最新的是2013年提出的“包容性改革论”。即使有年轻学者当众“抢白”几位“元老”,他依然包容地接纳并鼓励年轻学者“希望超越我们这一代”。  相似文献   

5.
林凌 《特区经济》1993,(3):17-20
<正>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什么模式作为改革取向的问题,由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始终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概念上翻来覆去做文章。1984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观点,大家都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在认识上,歧义仍然不少。无论把重点理解为有计划还是理解为商品经济,实质上都没有脱离计划与市场板块结合的窠臼。1992年,小平同志继1991年上海讲话之后,再一次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中国在改革的取向上走出了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死胡  相似文献   

6.
<正>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既是15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又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目标,经历了整整15年逻辑和历史的过程。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会会,指出了旧体制的“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个提法在今天看来,只是强调了要进行计划经济本身的改良和向地方政府放权,市场导向并不清楚。但是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历史上,都成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同时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军工转民用,这使在计划经济下积累和压抑着的生产力,得以较充分地发挥出来。1984年人均粮食超过800斤,家庭耐用消费品初步普及,出现了第一个消费高潮。 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种提法,使商品经济作为基础性的因素,在逻辑上产生了飞跃,随即在历史上也出现了飞跃。 1985~1988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改革以城市为中心,以企业承包、地方财政包干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与阶段性目标。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大约4个阶段及其目标转换,这就是1979—1984年经济转型的起步与完善计划体制的目标、1985—1992年经济转型的推进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目标、1993—2003年经济转型的定向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2003以来经济转型的定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转换,中国实现了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税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文章对中国税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回顾并在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观点。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十年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已经建立.民主法律日臻完备.法治政府成为上下共同的追求。不难推想.自下而上的民主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交融.实现法治精神引导下的双轨推动.会为未来的民主政治带来如何巨大的变化.而这恰恰为今日之中国改革所梦寐以求。  相似文献   

10.
未来五年深化改革的若干思考李克华一、今后五年我国改革形势的基本估价1.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出目前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胶着并存的状态转变为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并由市场经济体制居于主体地位的趋向。2、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四环...  相似文献   

11.
全民经商。1978年实施了几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刚,转移到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在这之前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尾巴的个体经济开始有了发展。此时市场上一切物资都十分紧俏,在价格双轨制的特殊时期,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十分突出,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有偿发放批件、批条子,倒买倒卖计划物资紧俏商品,成了“官倒”。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围绕着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问题,理论界与实际部门曾开展过一场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我国的经济是商品经济;有的认为,我国的经济应是计划经济。既有人认为我国现阶级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亦即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也有人主张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是计划经济;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根本对立的,神化市场经济,就会出现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等。笔者认为,市场经济问题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本身概念之争。对这一问题的充分讨论,关系到对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中的许多问题的认识,如价格机制、信贷机制、竞争机制、经济管理体制、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建立、计划与市场的结合点……等等,也可以说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国民经济的问题。为此,笔者也就市场经济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不成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陈彪 《特区经济》1992,(9):23-23
<正>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14年改革的艰苦实践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认识市场经济的属性,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笔者拟就此谈谈个人的观点。一、科学地把握市场经济的属性和计划与市场的统一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对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认识基本撇开了生产力因素,孤立地立足于生产关系,割裂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由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韩宗英 《辽宁经济》2006,(10):44-45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政策演绎,穿插始终的主线就是政府对各种商品价格的渐次放开。先是改计划价格为价格双轨制,再到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先放开火柴、肥皂之类的一般日用品价格,再放开粮食和化肥等战略物资的价格。可以说,中国向着市场经济前进的过程,就是各种商品价格逐步放开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被称为渐进式“价格闯关”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到了今天,由政府制定的价格已经所剩无几,但其中还包括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资本的价格,也就是利率。毕竟,利率对于国计民生太过重要,央行在利率转由市场决定方面的小心翼翼,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道》2008,(12):57-57
对于“价格双轨制”,有一种说法,“无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只要提到中国的经济转型策略,就必然要提到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起于1981年,1985年正式实行。它指同一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即同一城市、同种工业生产资料同时存在计划内、计划外两种价格的状态,国家计划任务内的生产资料实行国家牌价,超计划生产部分和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允许企业自销部分实行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存在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也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从市场经济的共性来讲,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社会主义经济特性来讲,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看,要求市场调节,从社会化大生产看要求计划调节。小平同志重要谈话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既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是社会基本制度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我国“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双轨制运行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在生产资料供应上存在着计划和市场并行作用的价格“双轨制”,利用其形成的价差谋取利益,在当时曾风靡一时,社会上各种皮包公司、太子公司比比皆是,大肆进行各种投机活动;许多国有企业也纷纷利用自身提供生产资料的优势,相继成立了许多挂着“三产”招牌的子公司、孙公司,倒买倒卖,谋取不正当利益,“公司热”在全国迅速膨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这些公司得到了相应的清理和规范。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今天,新一轮的…  相似文献   

18.
徐杰 《辽宁经济》2004,(6):52-52
一、模型建立和稳定性分析。根据经验,我们知道,使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关键性原因,就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上,确定了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我国已经完全建立了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可见,1990年便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点。那么,我们就可以把1990年看成是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间断点。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战略上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从而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这是20世纪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一次改革都带来思想认识的崭新飞跃和制度理论的重大创新,每一次改革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近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围绕“以改革促创新是加快培育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关键”这个主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