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书震动了西方世界。西方媒体将其视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今年3月,《中国不高兴》甫一出版,又掀起一股“大讨论”的风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之一宋强正是13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中国不高兴》的策划人张小波同样也是《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当时署名为“张藏藏”)。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闻周刊》7月13日】中国不高兴。这是中国一本畅销书的书名。5位鼓吹民族主义的作者说,中国应该与西方决裂,尤其是与美国及其债券(北京目前持有约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决裂。就在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不久前抵京访问,向北京大学的听众保证美国债券是“安全”投资时,他们哄堂大笑。中国的精英群体极少表现得如此粗鲁。  相似文献   

3.
新书介绍     
《西部论丛》2009,(7):96-96
本书的出版,多多少少与一本名为《中国不高兴》的书有关。这本《中国谁在不高兴》,三位作者谈古论今、旁征博引,阐发的观点多少与之针锋相对。很可贵的,三位年轻人成功地解剖了当今中国影响甚烈的愤青群体及其精神偶像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首度发出了打捞“愤青”的响亮声音,力图用他们的理性和“制度主义”为中国指出一条明路。  相似文献   

4.
猛小蛇 《环球财经》2009,(6):127-127
中国可以说不,中国可以不高兴,但中国依然缺乏自己的一颗“良心”,而“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也早已被“禅让”给了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  相似文献   

5.
书评一《中国能赢(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作者:宋鲁郑出版社:红旗《中国能赢》是红旗出版社继《中国震撼》后,推出的又一部"解读中国书系"的重磅之作。本书深入浅出,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从事实出发,用事实说话,通过独特的国际视野,观点鲜明地对中国为什么能赢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论,并对西方民主的真相和陷阱、中西方对比与差异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6.
摩罗 《环球财经》2008,(10):121-121
费孝通在《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中说,“知足常乐是在克制一己的欲望来迁就外在的有限资源。”因为土地是有限的,单位土地的产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克制欲望,才能跟这有限的资源相适应。所以,中国文化就是从土地中长出来的文化。这样理解中国文化非常难得,不像西方殖民者那样,简单地批评其保守、愚陋、狭隘。  相似文献   

7.
某西方哲学家阴阳怪气地说过:世界上有那么多证据,以至于你想证明什么,就一定能证明什么。该哲学家对当时报纸上的很多说法不满意,觉得有义务提醒世人警惕那些花言巧语的骗子。咱中国人不像老外那样一根筋,从孔老夫子那时候起就善于春秋笔法,所以发明了另外一个词“理由”,一套说辞,老实人说出来是“证据”,骗子说出来就只叫“理由”。但世人的难处在于,他们不知道那个说得头头是道的家伙到底是老实人还是骗子。  相似文献   

8.
姚青群 《魅力中国》2010,(11):100-100
贾平凹的很多作品都关注农村人进城务工的问题,例如《白夜》,《废都》等,然而《高兴》这部小说不同于以往,《土门》反映的是城乡二元结合部的变迁,《废都》表现的社会转型期城市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对于《高兴》作者将文学触角延伸到了城市最底层的人物身上。贾平凹的《高兴》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的生存状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刘高兴这个处于社会底层人的形象,从小说本说可以看出,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城市对异己的排斥,导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9.
“人为财死,乌为食亡。”收入是每个人生活在世上最为直接的目标。中国儒家经典里说“有恒产者有恒心”,西方法学祖师说“无财产即无人格”,一正一反,道理相同。然而,世间总有那么种特殊群体,他们就是不听圣贤训示,常常处于“身无物、两手空空”的状态,不仅搞得自己苦不堪言,也弄得别人不得不为他们殚精竭虑。这种群体一般被称为“穷人”,他们的问题就叫做“贫困”。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朴素的思想在中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西方也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年代;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来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完整的理论,有以《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理论,以《第二个2000年》和M《没有极限的增长》为代表的理论,还有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的理论以及布伦特兰夫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理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和理论落实为全球的行动,《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原则的行动纲领,表明了我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1.
摩罗 《环球财经》2009,(5):42-44
《中国人气质》受到东西方读者的共同称赞,它的成功代表了西方列强对于东方国家和人种进行精神奴役的成功。1906年的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给一位叫史密斯的人写信说:“我很快乐地读了你的两本大作,迥非他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于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  相似文献   

12.
农历的七月七日,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相传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一美丽的传说代代流传…… 曾几何时,中国文化出现断层,西方文化承虚而入。洋“节”东进,传统消退,直到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人们才惊醒。于是,国人大声疾呼,保卫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节日回归,重振民族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海外经济评论》2006,(11):22-23
[美国《华尔街日报》3月4日]无论用哪一种标准来衡量,几乎都可以说中国25年来的经济自由化进程是非常成功的。但许多欧洲人和美国人却对此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又多了一个强有力均竞争对手。正是西方对中国的贸易偏见阻碍了贸易自由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最近网上疯传着两则关于中西方慈善的内容:一个是名为《中国部分富豪怕被“劝捐”拒赴盖茨慈善晚宴》的视频,一个是题为《世界捐赠指数国家排名:中国排名倒数第7位》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最近网上疯传着两则关于中西方慈善的内容:一个是名为《中国部分富豪怕被“劝捐”拒赴盖茨慈善晚宴》的视频,一个是题为《世界捐赠指数国家排名:中国排名倒数第7位》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企业家而言,速度似乎永远是一个魔咒。很多经理人推崇速度,但是也对快速抱有忌惮之心,多少中国公司“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但是,在商业观察者金错刀的新书《快品牌——新晋品牌一飞冲天的“蓝海”法则》中,作者则坚定而直接地说,“惟快品牌者生存”。作者列出了一份“快品牌”名单。在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幸读到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贵新先生的《国富新论——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一书,惊奇诧异之余颇感耳目一新。惊奇诧异于作者敢于借用西方经济学“圣经”《国富论》(TheWealthofNations)为新书命名的胆魄,耳目一新于作者潜心孕育十余年最终破茧而出的诸多新睿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产业格局重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虽然转出了,但是他们对于最终产品的消费却不降反增,西方跨国公司的利润也是不断上升。可以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不劳而获”。这种“不劳而获”的基础,缘于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实质安排就是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果变相地无偿输送到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与作者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时撰写的《发扬中国产业革命精神》为姊妹篇。前文旨在叙说中国民族资本实业家为发展现代企业而奋起的强烈愿望,本文则着重记述这些先行者们在中国现代化黎明期为新生产力的引进和开发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两者都是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华大地上弥漫着的产业革命精神。它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时代精神。开拓这方面的考察,能为我们在新的世纪中纪念辛亥革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有官方和民间两个并进的途径。过去谈论这个问题时,大都着眼于官方的引进,亦即以洋务运动为主流的活动。本文则着眼于后者,亦即广泛存在于民间活动。这是因为民间的活动,不但在时间上先于洋务运动的兴起,而且在出发点上更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发扬光大。民间活动的主角是最先和西方资本主义有所接触的人物,它的构成者主要是下列三种人:一是鸦片战争前被称为“洋商”的广东行商,二是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行买办以及和洋行有交往的中国商人,三是鸦片战争前后出洋活动的华侨商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带一个“洋”字。这个“洋”字,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的简称。民间活动,多数都是试探的性质,有的计划,只是一种设想。有的虽付诸实行,多数都是昙花一现。即使一枝独放,也难免无以为继的结局。他们的活动不具有洋务派官方活动的声势,但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执着追求的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20.
《白银资本》、《大分流》中译本出版以后,引起了我国史学界广泛的注意和讨论。本文作者在阅读这些著作和参加几次讨论会后,对“欧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以及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本文认为弗兰克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是切中肯綮的。但“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学者中的影响是复杂的,应当具体分析。至于他把马克思的学说也指为“欧洲中心论”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本文还认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与弗兰克的“中国中心论”不同,前者只是一种观察和研究中国历史的视角取向,而后者则认为:“直到19世纪之前‘中央之国’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某种中心”,这种观点如同天方夜谭。最后,本文认为弗兰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