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就业有着更深层次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同。工会视角下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应充分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征,探寻农民工工会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工会内部的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实现农民工工会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代波 《魅力中国》2010,(35):398-398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代际更替和群体分化。尤其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后,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对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生代农民工诸多现实问题中,其就业则是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分析和就此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对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建设小康社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其工作、 生活目标发生较大变化且具有高融入城市能力的特征,他们对职业发展与就业岗位具有较好的"理性"选择.他们更希望能在其工作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创造美好生活.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个体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其就业质量普遍较低、 就业稳定性差,还存在由于自身技能培训不足而造成未来的职业发展机会少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江西省南昌、九江企业实地调研资料,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青睐于第三产业,对收入要求较高,看重工作的稳定程度,青睐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而不同年龄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具体行业偏好趋向平均化,对就业地域选择趋于多样化,对就业要求趋于现实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内部因素,我们认识到他们心理抗压能力偏弱,未来规划和职业技能需求不清晰,职业认同感不高。基于此,文章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提出了三点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各个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有机相连,成为城市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许多企业和众多新生代农民工都面临用工与就业的严峻考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就业能力是决定其就业的核心与本质问题。文章采用Fugate(2004)对就业能力的划分,从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人力和社会资本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失业和离职问题的分析框架:就业能力无法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失业;就业能力虽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但由于企业无法满足其基本诉求,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离职频繁。基于此,提出对未实现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应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新民工自我管理,提升其就业能力,进而实现就业;对已实现就业的新民工,应建立组织支持契合,积极开展指导关系项目,降低其离职倾向,在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就业。  相似文献   

6.
西方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借鉴了西方主要的失业理论,结合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并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学界普遍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29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就有1.41亿人,占到61.6%。毋庸置疑,和老一代农民工一样,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但是,较之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明显的特性,这种特性首先体现在他们独特的生活境遇和相对复杂的心态上。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更加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系统思维,多头并举,帮助农民工改进工作和生活状态,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当前昆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现状调查和分析,提出行之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玉辉 《发展》2023,(3):53-54
<正>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新形势下,时代赋予新生代农民工以更加多样化的就业创业意愿,这就需要职业培训机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和就业创业意愿,通过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提高更加优质的服务。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二十世纪80或90年代出生而在城镇就业创业的农民工群体。  相似文献   

10.
李慧萍 《魅力中国》2014,(24):49-49
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就业技能作为关键驱动因素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为适应新型城镇化新型建设的产业工人,就业技能高低关系到其自身职业发展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发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缺乏现状,本文建议个人、企业、政府等多元化主体方面,能够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11.
农地权益实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农地权益参差不齐,具有非生产性、非统一性、非公平性特征.基层政府应公平农村土地代际分配,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和土地物权债权化,保障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土地财产权益.输出地和常住地政府应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纳入公共预算,以就业和住房问题为核心,发展农村“两后生”职业教育,分类分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工程.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职业特征.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并在激励制度设计中予以体现,已经成为企业用好留住新生代农民工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就业还存在竞争力不足、就业信息渠道有限、就业起点与自身理想差距较大、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必须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权为指导,通过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就业培训机制、拓宽就业信息渠道等措施,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问题,提高劳动力水平,促进经济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政府有必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制.文章从影响城市融入的关键因素出发,提出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制的四个方面,即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机制、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保障机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机制和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服务机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制的制度建设应由规章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最终目的是落实城市融入机制的制度规范,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胡月彬 《黑河学刊》2013,(7):186-187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快,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工开始出现了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劳动力的主体,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研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将有助于加快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缓解沿海地区的用工荒问题。笔者力图从新生代农民与传统农民工就业观念的不同出发,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探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经随机抽样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时期望高薪酬福利、较低的工作压力和一定的工作自由度,新生代农民工与旧农民工在工作压力、工作自由度存在差异。因此,应当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念,并保障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路秀平  任会来 《中国经贸》2010,(16):157-157
新生代农民工虽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但在城市发展,自身教育素质尤其是职业技能水平仍成为他们融入城镇的瓶颈,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收入、心理压力,这也是他们融入城镇因素中,自身方面来说最大的因素。本文拟以此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路径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本文通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结合该群体的就业现状,分析其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解决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相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徐拯 《特区经济》2012,(2):140-143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农民工已经悄然更新换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越来越多,成为新型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他们在城市化发展中扮演着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就业领域的限制、权益保障不健全、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模式、政治生活、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陷入"边缘化"困境,这对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探寻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在海口市美兰、秀英、琼山、龙华4个区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工作状况、就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海口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依然存在一系列困难,如面临社会性排斥、幸福感缺失、就业素质与就业市场需求不相符、用工手续不完善等问题。最后,针对本次调查所发现的上述问题,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