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与历史悠久的西方资本市场不同,我国股市相对年轻,有着大量不同层次的市场参与者,各类型市场参与者的持股行为从多个维度左右着上市公司股价的走势。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股票价格的稳定对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进入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增减持行为愈加频繁。作为内部人的大股东持股份额较多,掌握着大量的企业内部信息,本文就大股东增减持行为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就有关各方如何应对给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第一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发生增持和减持行为的股票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研究方法、变量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在增持前后、减持前后的半年(120个交易日)内的超额收益率具有明显差异,说明第一大股东在二级市场的交易行为具有较明显的市场效应。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市场效应的主要因素,并且比较了这些因素对增持效应和减持效应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2007~2009年被大股东减持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运用OLS与Logistic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大股东通过操纵重大信息披露在股份减持过程中的隧道行为。得出了在减持前30个交易日被大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有显著的正累计超常收益,但减持后30个交易日则出现显著的负累计超常收益;被大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在减持前披露"利好"消息、减持后披露"利空"消息的概率高;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概率较高;公司估值(托宾值)越高,大股东信息操纵行为的概率也越大;被减持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对大股东信息操纵行为的概率不存在显著影响等结论。  相似文献   

4.
大股东减持,不论是逢高减持、公司业绩差减持,还是因公司巨额担保或债务到期等造成的资金短缺减持,无一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据统计,沪深两市A股,2011年大股东及高管们减持成交高达5163笔,涉及金额近1000亿元;2012年相关数据分别为3948笔、660亿元,减持之潮一直方兴未艾。尽管减持都经过了合法的程序,但在大股东的疯狂减持行动中,囿于知情权、参与权及话语权的缺失,中小股东的利益常常得不到保护,最终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碧生源,一家从媒体变脸到港股变脸一直备受非议的家族企业,多次被爆广告违规、夸大功效,2013年年初,在遭遇大股东连续3日的减持后,股价下跌,市值严重缩水。本文以碧生源为例,通过分析其大股东减持的原因,并探讨大股东减持给公司和中小股东造成的影响以及公司未来的走向等,最后得出启示,提出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供可资参考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现象日益增多,对二级市场标的股票价格带来了正向影响。本文以沪深300成份股作为样本,通过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方法研究大股东增持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证明了大股东增持会给市场带来超额收益,并且在增持比例越高情况下,竞争力越小的行业中,超额收益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8-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大股东增持或减持股票如何影响股价极端波动现象的发生。结果表明:大股东交易强度提升显著增加了股价暴涨暴跌风险,其影响主要来源于大股东减持而非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权力越小,则大股东交易对股价极端波动风险的影响越显著;较高比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独立董事设置能够有效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削弱大股东交易对股价极端波动风险的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大股东交易行为、维护股票市场稳定运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完善规制大股东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防范内幕交易,避免大股东集中、大幅、无序减持股票对市场稳定带来冲击;第二,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信息透明度;第三,推动上市公司吸引机构投资者持股、提高独立董事比例,优化公司内部制衡和外部监督机制,以实现对大股东行为的有效制衡和约束。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可转债转股行为对标的股票价格的影响,这对可转债的定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自2001年4月以来上市的可转债转股对标的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可转债转股在初期会使其标的股票产生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而后随着转股权的执行、股价的下跌,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即可转债转股会对股权产生稀释效应。同时,在剔除指数波动率影响的情况下,实证研究表明可转债转股对股票波动率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权利滥用的原因 上市公司股本构成的划分和差别对待,是大股东权利滥用存在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上市公司股本构成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大类,它们的取得成本相去甚远.一方面,大股东廉价所获得的多数股份使得其在上市公司处于控股地位,在股东大会的召集权、提案权和投票权的行使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非流通股不能上市交易,这使得大股东在证券市场上无法取得因股票价格上升增值的直接利益.同时也无须承担因股票价格下跌而产生的损失.所以大股东与中小股东是不同的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利用"高送转"达到减持目的,已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乱象"之一。本文以2010-2015年推出"高送转"方案并且发生大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高送转"对大股东减持规模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财务业绩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在发生大股东减持的全部上市公司中,相较于未"高送转"的公司,"高送转"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比例更高;(2)"高送转"强度越大,大股东减持规模越大;(3)好的财务业绩状况可以抑制"高送转"与大股东减持规模之间的正向关系,相反的,差的财务业绩状况则会加剧二者的正向关系。在考虑盈余管理的影响后,发现现金收益负向调节"高送转"与大股东减持规模的关系,应计收益正向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15年伊始的"投资乱象"到底源于什么?为什么发生"大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会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更奇怪的是这类个股出现了超越市场指数的良好涨幅。为了解释这一异象,本文围绕"新国九条"的出台时间,选取了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的数据,从大股东减持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市值管理作为通道,与机构投资者合谋侵占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减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超额收益,而是为了"让筹"给机构投资者。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新国九条"对合谋行为的影响,发现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合谋行为的发生,并且更多的合谋行为与市场气氛无关。最后,本文检验了流通股数量对合谋行为发生的影响,发现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替代了流通股数量的作用,即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合谋行为发生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1.
大股东与高管减持公司股票是内部人交易的主要形式,因其可能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而备受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以中泰化学大股东减持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研究发现,伴随着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发布,大股东减持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时机选择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定期报告的业绩增长推高了减持期间的公司股价,但盈利水平的改善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结果表明,内部人交易利用其信息优势与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正当权利,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2.
马云飙  武艳萍  石贝贝 《金融研究》2021,488(2):171-187
本文以我国放松卖空管制为视角,探究其对内部人减持的影响。研究表明,卖空机制能够抑制企业内部人减持行为。机制分析发现,卖空对内部人减持的抑制作用是通过缓解股权高溢价实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卖空能够抑制大股东、董事以及管理层减持,但对监事减持无影响;卖空能够降低内部人减持的获利程度,并且在内部人减持动机更大时,对内部人减持的抑制作用更强;卖空通过约束内部人减持提升了股票定价效率,还有助于降低内部人增持行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卖空和内部人减持领域的文献,并对政府部门完善制度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茶芬  陈俊  郑柳 《会计研究》2021,(6):104-118
如何有效规制大股东股份减持是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2016年1月,证监会发布"减持规定",强制大股东披露减持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内部人交易"预披露"的重大创新.研究发现,大股东减持计划具有显著信息含量,其市场反应是减持公告市场反应的4倍.减持计划新规全面降低了非控股股东的减持获利能力,不过对控股股东的影响仅限于削弱了事先高位减持能力,事后的长短期获利能力并无显著改变.该规定也诱发了大股东更为偏爱预披露后的紧急减持以实现高位套利目标.本研究填补了"交易预披露"理论构想的实证空白,为政策效果评价进而完善我国大股东减持监管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全球市场加强内幕交易监管提供了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改革,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原因,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形成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的现象;并最终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成为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一大难题。改革后,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股份现象越加频繁。随着股市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大股东减持股份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也越加显现,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在今年4月8日召开的上市公司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作了重要讲话。对于市场关注的大股东减持问题,刘士余表示,一些公司一旦上市就超比例减持,大股东清仓走人或者留很少一点比例股权不要了。对于这类公司,刘士余说如果把公司搞坏了,超比例减持你走了,一定会秋后算账。大股东减持问题确实是一个需要市场各方正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限售股解禁数量的增多,大股东减持高潮迭起,不仅进行大股东  相似文献   

16.
林川  曹国华 《上海金融》2013,(4):27-31,116
本文基于外部治理视角,利用2007-2010年间沪深股市568家上市公司的2246个大股东减持样本,实证分析了地区市场化进程与大股东减持差异的关系.研究发现,“外部治理说”得到了相应的验证,即在市场化进程越高的地区,大股东减持的力度也越低,而在市场化进程越低的地区,大股东减持的力度则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的发展程度与大股东减持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债券刚性兑付的打破,公司债券负面事件也频繁发生。本文以2014~2022年发生债券负面事件的中国上市公司样本,研究负面事件发生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于债券负面事件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负向反应,发生债券负面事件显著降低了公司股价;异质性分析表明,发生债券负面事件对于债券信用评级低、股权质押程度高以及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影响更小;机制分析显示,债券负面事件造成的股价下跌主要来自投资者情绪和市场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为检验不同市场行情下权证上市对标的股票价格的影响,文章选取牛、熊市发行上市权证及其标的股票为样本,利用事件研究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牛市行情下,权证上市能引起标的股票价格上涨,产生显著、较高、持续的累计超额收益,说明牛市行情下利用权证作为对价方式进行股改是可行的;而熊市行情下,权证上市不会导致标的股票价格下跌,因此利用权证配合可分离债进行再融资是熊市行情下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发布大股东增持公司股份公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大股东增持的短期市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大股东增持行为会在短期内带来显著为正的市场效应,公司经营绩效、大股东增持比例以及增持前股票价格走势和市场效应显著正相关,公司股价估值程度同市场效应显著负相关,并且非国有企业市场效应比国有企业更强烈,市场效应在熊市中比在牛市中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融资融券业务逐步扩容,投资者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的卖空交易成为市场消化负面信息的重要机制。本文以高管减持事件窗口期的超额融券量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我国企业高管减持所任职公司股票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估计期,高管减持窗口期超额融券量显著增长,并且减持比例越高或者减持金额越大,超额融券量越高,表明高管减持显著降低了外部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价值预期。进一步研究显示,良好的信息透明度能够显著降低高管减持对超额融券量的正向影响。本文用超额融券量直观地度量投资者预期变化,丰富和发展了高管减持经济后果的研究,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行为及监管部门完善相关监管规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