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中国的金融业和互联网的逐渐融合,各项金融业务在网络的支持下也有效、快速地完成。然而,我国金融领域在互联网方面的实际应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以第三方支付模式和P2P网络借贷模式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代表,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本文在概述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冲击,并且提出了一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旨在实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再次发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正以新的价值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传统金融发展,电商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模式,是传统商业银行与电商平台合作的重要结点。基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在市场竞争、分工互补、利益增进等因素驱动下,商业银行与电商平台存在合作动机与空间。通过把商业银行信用与电商交易数据结合,电商金融可以产生乘数效应,进而增加商业银行利润。可以加强信贷合同约束,创新电商金融产品,做大做强电商平台,加大金融基础环境建设,来增强商业银行电商金融业务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傅仙娥 《会计师》2021,(1):57-58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伴随着相应的风险.按照互联网金融项目的特性确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确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制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科技企业大力进军金融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而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相融合的新兴领域,是一种建立在移动、安全等网络技术水平之上,拥有便捷、畅通、低成本优势,具备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精神的新型金融业态.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运用历史形成的信用优势和业务覆盖面广的优势,学习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验,并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扩展金融业务范围、降低营运成本、确保金融安全,积极投身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中,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8.
施建富 《云南金融》2012,(8Z):25-27
在碳金融业务领域,国外商业银行在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期权期货等方面成绩斐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范围相当有限,对碳金融业务的创新不足。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障碍,并以兴业银行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为例,提供了其在碳金融业务领域创新的主要经验,论文通过总结国外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碳金融业务创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施建富 《时代金融》2012,(23):25-27
在碳金融业务领域,国外商业银行在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期权期货等方面成绩斐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范围相当有限,对碳金融业务的创新不足。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障碍,并以兴业银行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为例,提供了其在碳金融业务领域创新的主要经验,论文通过总结国外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碳金融业务创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紧迫问题。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新兴业务,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与传统信贷方式不同,供应链金融建立在应收账款抵押的基础上,因此供应链金融中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指出并介绍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有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并结合合俊集团案例进行阐述,进一步提出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设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基金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进行管控。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发展,加上传统商业银行各项政策缺乏灵活性,这些都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13年6月17日,阿里巴巴推出了"余额宝",此后京东金融、人人贷、草根投资、陆金所等互联网金融平台进入公众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利和个性化的体验。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平台逐步改变着人们的交易行为和金融消费方式,也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重点研究在互联网金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支付技术等金融新兴科技已经逐步应用到金融业中,推动了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在提升金融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类介绍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中的应用现状,对金融科技技术和服务的输出进行了总结,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和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龙春玲 《银行家》2014,(4):90-93
正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迅速发展,特别是大量进入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对银行产生很大影响。银行亟需尽快研究对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所谓互联网金融,从广义来讲,即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和技术从事金融业务。广义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从事的金融业务,如电子银行、电子证券、电子基金、电子保险等,又包括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如第三方支付、P2P融资平台等。在广义互联网金融中,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的电子金融业务是主导力量。2012年全国网上银行交易额突破900万亿元,全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10万亿元,仅占全国网上银行交易额的1%。目前常说的互联网金融为狭义互联网金融,即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狭义互联网金融(以  相似文献   

14.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能够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使其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应进一步健全碳金融交易的制度建设,制定具有操作性强的碳金融交易操作规程,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交易业务能力。本文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出发,在分析碳金融业务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深入、金融脱媒的加剧、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交易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交易银行产生的必然性出发,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交易银行业务面临的挑战,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交易银行的发展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得以很好的创新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而从本质上讲,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不仅能够降低交易环节的资金,还能提高我国融资的效率,使金融资金能够被合理的分配使用。而在面对金融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也为我国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带来了滞后的形式,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如何做到创新更是目前我国金融界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商业银行不断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同业竞争力的同时,一场“泛金融”的变革已然拉开帷幕。部分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凭借其用户基础和交易数据,在电子商务、物流等传统零售交易服务的基础上,持续延伸支付、融资、综合理财账户等金融服务触角。传统电商的扩展、跨界,不断冲击着传统金融业的版图边界,孕育着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属性——综合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金融业市场竞争中,随着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迅猛发展,使得银行同业间的金融竞争也异常激烈。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信息时代,以财付通与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方式正在异军突起,直接影响着银行金融生态,极大的冲击着我国银行曾经很难撼动的支付方式与交易媒介等金融功能。本文主要分析与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与银行变革。  相似文献   

19.
危石林 《时代金融》2014,(8X):72-72
在我国金融业市场竞争中,随着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迅猛发展,使得银行同业间的金融竞争也异常激烈。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信息时代,以财付通与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方式正在异军突起,直接影响着银行金融生态,极大的冲击着我国银行曾经很难撼动的支付方式与交易媒介等金融功能。本文主要分析与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与银行变革。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监管政策的H渐放松和互联网技术覆盖领域的不断扩展,互联网理念与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逐步浮出水面并日渐清晰。近期,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拓展金融产品范围,改变金融生态,成为了众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那么,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冲击过程中,将面对哪些困难,有哪些关键节点?本文在分析银行互联网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