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斌 《中国外资》2011,(14):178-178
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要在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加以创新,以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要在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加以创新,以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呈现出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现状,致使我国资源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绿色生产力作为解决经济发展困境,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策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贯彻绿色生产力理念,有利于逐步扭转我国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推动我国走向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基于此点,本文对"绿色生产力"理念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我国环境污染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和构建绿色经济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提出了建议。构建绿色金融关键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指导思想上,必须要牢固树立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的理念,把环保责任因素纳入银行业务经营之中。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有一定促进作用,要构建绿色经济还要象美国那样,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相似文献   

5.
绿色证书是一种可交易的,能兑现为货币的凭证。绿色证书是指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进行确认的一种指标,绿色证书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绿色证书交易系统是指专为绿色证书进行买卖而营造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绿色证书的持有者(多指可再生能源发电商)能够与承担指定配额义务的绿色证书需求者交易绿色证书。通俗的理解就是未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额指标的发电商通过购买绿色证书来作为弥补完成配额指标。本文主要分析绿色证书交易的二元主体经济和费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来自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双重压力,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就是绿色经济的发展,先打死经济的核心和血液就是金融,支撑绿色经济就可以迅速的发展。今年我国召开了杭州峰会,提出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理念,使我国绿色经济市场建立了良性和投资环境,建立出良好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可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的提高,使我国国民经济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代替看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所提供的途径进行实际论述,结合具体的实例,促进我国绿色经济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伴随着产业排污的不断加重,致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质量的严重恶化又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河北省是一个传统重工业产业大省,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传统GDP增长模式的盲目崇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大气、土壤、水资源污染等日益严重,如何寻求资源节约与生态友好的良性增长机制成为当务之急.绿色GDP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本论文从绿色GDP的核算理念出发,通过对影响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因素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绿色商业建设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外部与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应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引导等手段,同时完善绿色商业的技术服务规范和服务机制,构建多元驱动机制,使绿色商业成为商业企业在外部与内在利益驱动下的一个自觉追求的目标,推动绿色商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污染及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由此逐渐从发达国家开始兴起“绿色”思想。如今这种“绿色”思想已经慢慢渗透到了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如何在企业中推行绿色管理已成为现在管理层思考的关键。本文从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八手,阐述在企业中推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0.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海外规制经验与中国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绿色采购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政府绿色采购是指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实施绿色采购有助于保护环境和  相似文献   

11.
李君连 《中国外资》2013,(5):139-139,14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迅速成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国家的重视。加之今年年初各地区PM2.5值居高不下,也反映了我国环境的恶化,更加需要企业为环境改善做出贡献。绿色会计就是企业将环境与企业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的新的会计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绿色会计及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全面阐述,从构建绿色会计制度的角度出发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帮助企业能够更好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改善中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2.
从服务机制和作用机制两个维度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机制,并从金融机构和不同区 域两个视角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进程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服务机 制由政策、市场、机构、人才等核心要素构成,作用机制则体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自 身绿色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引领绿色消费需求等方面。(2)我国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 规模不断增加,但中、农、工、建四大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占比均不足10%,仍处于绿色金融 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3)海南、青海、宁夏具有“低环境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经济水平” 的特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江苏、浙江、广东具有“中环境水平、高技术水平、高经济 水平”的特征,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绿色金融在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从绿色金融制度的提出与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对于绿色金融制度的一致认同,绿色金融制度在保护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缓解财政压力,促进绿色消费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在多领域快速发展,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部门相关政策的推动,发展潜力也进一步释放。欠发达地区绿色信贷发展效果初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国际上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先进经验做法可为我国规范和发展绿色信贷提供参考。建议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等措施推进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毛彦军  徐文成 《征信》2021,(3):73-80
在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工业绿色转型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河南省总体数据及辖内17个地市数据对绿色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并且在2016年以前处于初级耦合状态,2016年以后,随着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协同推进,其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中度协调阶段过渡到高度协调阶段。针对实证结论,提出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地方财政支持机制以及绿色金融与工业绿色转型对接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守英 《新金融》2017,(6):9-14
以土地促发展的模式在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留下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造成了中国经济对土地的高度依赖。现在的风险是地方政府仍想延用这一模式,而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土地的功能在变化,产业升级对土地的依赖性在发生变化,城乡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当前,需要改变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告别土地作为发动机的功能,对土地制度进行再次变革,这种变革可以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7.
李昭禹 《财会学习》2022,(4):123-125
绿色审计是帮助我国社会解决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化转型的重要方式,但绿色审计制度与法律在我国社会并不健全,这是限制我国绿色审计发展的重要原因,参考同为政府主导的荷兰模式,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与法律法规的健全,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绿色审计制度的创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及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绿色金融是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集中进而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基于2004—2019年27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使用非参数方法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检验该政策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该指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97;(2)从政策效应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并不存在异质性;(3)从政策作用机制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提高等多个路径,促进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而提高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4)从企业微观行为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地区中的高污染企业会通过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履行污染治理责任等路径提升自身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论完善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的效果评价框架,为优化当前绿色金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