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平璋 《时代金融》2014,(12):118+1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金融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当中,并逐渐成为当前一种主要的经济形态,给各个企业和组织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互联网金融的新动向下,企业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自身的管理创新更是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文将在客观、全面的分析互联网金融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探析推动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新动向条件下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洪娟 《武汉金融》2014,(3):8-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兴起,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互联网金融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意味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比较了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揭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短板与战略契机,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的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银行传统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进步的背景下,探讨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模式与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带来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在服务渠道、服务方式、客户基础、利率市场化等方面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支付结算、融资、中间业务等领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最后,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提出重视客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等应对策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开始席卷全国,由此也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的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开始出现新的改革和创新,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带动了商业银行的面临来自新的金融发展模式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新的发展抉择.创新进步与发展是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也有部分观点认为"不变"也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各方观点不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变与不变都不应该过于盲目,商业银行所以应该深刻认识和了解到整体互联网金融崛起带来的商业银行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  相似文献   

6.
乔鹏 《河北金融》2015,(3):48-5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既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基于融资模式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新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具有效率高、交易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其吸引用户和资金的速度令人始料未及,这也给传统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本文首先概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同时,深入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得出结论:互联网金融并不仅仅给银行业带来的是冲击、是挑战,也有机遇。互联网金融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同时也促使银行业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去顺应发展的潮流来重新洗牌,这也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既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基于融资模式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新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具有效率高、交易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其吸引用户和资金的速度令人始料未及,这也给传统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本文首先概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同时,深入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得出结论:互联网金融并不仅仅给银行业带来的是冲击、是挑战,也有机遇。互联网金融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同时也促使银行业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去顺应发展的潮流来重新洗牌,这也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冯欣 《金融与市场》2014,(10):36-38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发展。以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P2P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层出不穷,这些金融模式具有交易成本低、支付快捷、效率高等优势。这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了新变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采取策略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同时,发挥传统银行业务的优势寻找发展空间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在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应该自觉转变观念,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并努力保持和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创新力度,打造智慧银行,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3.
钱琳 《现代金融》2014,(6):17-18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中,互联网经济应运而生,而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日益兴起,渐渐成为金融业一股不可小觑的金融势力,也给传统的金融主体带来了巨大压力。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中的重要主体,亦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影响,提出通过合作创新的方式来化机遇为挑战,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空前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信息传播与共享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使传统金融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一世纪互联网金融得到了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诞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形成了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切实有效满足了客户对金融市场的需求。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弥补了传统证劵行业发展中的缺点。但互联网金融给证劵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将针对互联网金融给证劵行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互联网金融爆炸式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金融市场,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影响和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全新的机遇。商业银行只有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才能抵御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本文从银行的经营业务方面入手,剖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方案,其中包括改善银行经营理念、建立松弛有度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等方案,以此应对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促进自身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所谓金融科技就是以技术为驱动出现的金融创新,它的出现与应用给广大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商业银行必须勇敢面对金融科技的挑战,牢牢把握金融科技发展机遇,为自身升级转型注入新的活力,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谢蓉 《时代金融》2015,(3):100-10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给传统金融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挑战。商业银行如何面对这一形势进行转型与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服务模式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概述谈起,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并从客户体验、人员储备、战略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商业银行正面临"资本与技术"双重"脱媒"考验,互联网金融对目前商业银行传统经营和服务模式形成重大挑战,银行若不进行自主的内部创新,必然会被外部突破。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调整思路和战略,主动适应和驾驭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战场掌握主动权才能占得市场先机。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出发,通过分析论述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指出在这一新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而得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时代金融》2019,(3):15-1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我国也已经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主宰的时代,而金融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其很大的原因在于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已经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本文首先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势,然后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最后从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企业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打破了传统金融的格局,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余额宝快速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余额宝快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余额宝模式发展的因素,余额宝通过三种途径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存款脱媒导致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机遇,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