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双重作用为出发点,在理论证明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可能存在阈值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非线性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U形关系,存在阈值效应,阈值点出现在2013年左右;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依赖于银行资本情况、经营效率与资产规模;银行风险承担与内、外部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均呈U形关系,但分别位于U形曲线的前半段与后半段,即目前内部影子银行发展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而外部影子银行发展则倾向于提高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体制改革以及融资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在融资需求与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以金融创新为特点的影子银行体系的急剧增长。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固有缺陷及脆弱性使得我国金融市场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是当下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中在阐述影子银行及金融审计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在审计视角下提出规避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促进影子银行体系有序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影子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的金融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影子银行蕴藏的风险。目前,我国在影子银行的监管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分析阐述了国内影子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李由 《西南金融》2014,(12):48-50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因其可能的系统性风险而开始研究如何限制影子银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冲击,并且其本身也存在可能的系统性风险,但不具备像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那样的高风险性。它的出现与发展主要源于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对其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三、四线城市影子银行现状开展调查,揭示三、四线城市影子银行一般构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监管效能,防范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6.
2007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总规模接近15万亿,民间融资规模也日益庞大.但随着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其风险逐渐被人们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加以防范.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其特点入手,在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4年的数据,通过采用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得出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破产风险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超过33.7万亿元时,影子银行将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将破产风险细分为资产组合风险和杠杆风险,发现影子银行和银行资产组合风险之间同样存在阈值效应,而与杠杆风险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和利率市场化存在相互关系,利率市场化过程催化了影子银行的扩张,同时影子银行的发展加速推进了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影子银行发展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通过对影子银行体系产品创新、利率形成机制和风险监管等情况的研究,可以为下一步存款利率放开的步骤、品种、期限和监管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现在最受投资者热捧的影子银行现状出发,指出影子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途径,提醒消费者应提高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判断能力,提供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信贷需求角度对我国1990—2014年影子银行规模进行系统测度,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影子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影子银行发展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促进了影子银行发展,反之则不成立。本文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引导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建立预警监测系统以保证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上市的商业银行和代表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Co Va R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考虑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值将明显增大,而且各影子银行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强度尤为显著,对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较小。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正向的贡献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负向的贡献性,不良贷款率却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成正相关,而且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规模和风险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为了推动讨论深入,达成基本共识,最好的办法是回到事物的本源,用常识进行提问:影子银行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韦茜 《中国外资》2011,(8):35-37
<正>21世纪以来,伴随影子银行的高速发展,其高杠杆率及内生脆弱性也带来了巨大风险,金融危机爆发与之不无关系。在这场危机中,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本文尝试在监管视角下就如何强化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影子银行信贷规模较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风险突出表现在融资型影子银行中。影子银行分布范围广,种类多,管控其风险有一定难度,且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风险交叉感染的趋势。我国"一行三会",亟待推出新的风险管控措施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场金融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出现了变化。影子银行作为近年来金融行业的新模式,有效的补充了正式的金融机构无法填补的空缺。但影子银行借贷规模的扩大,其给金融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影子银行的不规则发展已经开始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防范其风险的产生和扩散,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传染特征进行分析,着重就如何防范分析提出可行对策,以期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关“影子银行”的议论浮出水面,其中还影响到对某些金融活动的性质判断,如一些银行开发的理财产品是否属于影子银行业务。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如何看待影子银行的风险和利弊?如何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国外影子银行监管具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  相似文献   

17.
监管视角下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伴随影子银行的高速发展,其高杠杆率及内生脆弱性也带来了巨大风险,金融危机爆发与之不无关系.在这场危机中,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本文尝试在监管视角下就如何强化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韩英彤 《中国外汇》2011,(16):35-37
现阶段,国内各界对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争论日趋热烈,如何有效地防范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为此,《中国外汇》独家专访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柯卡生,就其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进行了近距离沟通。  相似文献   

19.
影子银行伴随着金融创新而产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的巨大风险。本文先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最后给出了加强其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舒洛建 《征信》2014,32(11)
影子银行一方面满足了社会上日益增多的闲置资金对高收益的追逐,另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但由于其利率较高、杠杆率较高及监管空白等原因,影子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很大风险.要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增强影子银行相关产品透明度,削除利率双轨制,探索建立适合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