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也广泛的运用在教学的各个学科中。由于传统的金融实践教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现个性化教学,互联网+给金融实践教学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和血液。互联网+时代,金融实践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实践教学方案,创新利用好互联网资源,重构整个金融实践的教学模式。互联网+除了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之外,还能够给我们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能力有着积极地作用。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整个学科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创新和使用现代化技术,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尝试。  相似文献   

2.
金融营销学作为一门知识面覆盖广、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学科,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金融营销学》教学模式,将金融营销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金融营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巧,对培养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校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金融学专业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性教学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定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开展实践性教学,并根据各模块的技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培养项目。  相似文献   

4.
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性教学环节所在,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探讨新时期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而后又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开展中的具体问题所在。最后,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研究经验,针对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完善性策略问题,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5.
赵微 《财会学习》2022,(2):148-150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之后发展起来的专业,是传统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方向,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与创新领域发展对相关人才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但是由于高校专业教育理论化水平较高,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对于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信息化创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本文从落实互联网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面临新挑战。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行业背景为基础,分析高职金融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提出几点思路,以此来促进高职金融专业教育和培养出更加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7.
金融产品营销课程是金融专业比较务实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构建高等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背景下,高校的金融产品营销课程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改革。要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金融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通过案例演示、项目制团队实战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并发展职业能力。因此必须结合金融产品营销实务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变革传统教学思路与方法,以使高校学生真正获得应用型实践技能。本文将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及标准上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等本科院校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本科院校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但是我国高等本科院校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种问题在金融专业教学中也比较突出,如何加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教师思考的重点.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金融专业教学中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成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模块化教学设计原则提出了构建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实践的步骤.  相似文献   

9.
于敏 《武汉金融》2007,(9):15-16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从金融教育发展的特色来看,不仅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结合,而且要依托地方的金融环境、金融文化和金融资源,使院校与社会良性结合,以保证地方经济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极其重要。当前,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加强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指导、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来提高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金融学科课程有着抽象性、实践性等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感到乏味,教学效果较差.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经济现象和金融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将金融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摆脱传统理论教学的单一性.要做好金融学科课程的案例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对经济金融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做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处理好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的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金融的重要性,同时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实践、教师三个环节入手,提出了新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设想:完善培养方案,加大案例课程比例,建立金融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  相似文献   

13.
金融产品营销是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针对社会对于金融营销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资源建设等方面对《金融产品营销》课程进行实践与探索,得出一个可行的课程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应用型金融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紧密联系社会,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着力提升办学层次。  相似文献   

15.
培养掌握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文章分析了所在院系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并提出了实际教学活动改革措施中加入技能比赛的意义和目的、加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为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金融业运行已离不开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的运用。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成为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高校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应该显现金融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构建结构合理的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基本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造就符合金融发展需要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学专业具有较为复杂的理论体系和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本文以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阐述科学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意义基础上,论述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明确了构建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进而提出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架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我国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包括的内容,提出在教学中要坚持“两个结合”,培养学生对“三个模块”和“四个方向”的知识和能力,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熟悉金融知识、数理方法和相关软件三个模块的知识;掌握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金融建模和金融数据分析四个方向的能力,并就实际教学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国际国内的金融工程学科发展来看,在金融工程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一定要进行模拟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河北省唯一拥有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在当前我省金融工程人才极其短缺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教学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践的研究是极其迫切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和加强金融实践教学是普通高校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了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质量监管、教学师资、资金投入、校外实习基地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对金融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