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P2P网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网络贷款形式。简单地说,投资者通过P2P网贷平台将钱贷款给借款人,投资者赚取高额的利息,而作为中介方的P2P网贷平台,获取一部分的利息收入和管理费用。  相似文献   

2.
P2P借贷平台于2005年起源于欧美市场,并于2006年进入中国。最初这个平台只是小投资者之间的游戏,P2P平台能够有效弥补目前金融市场的空缺,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资金。但是经过十年的发展,P2P借贷平台俨然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国外,这个平台已经被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所主宰,将P2P平台变为一个批发借贷的平台;而在国内,P2P平台的发展则更为尴尬,由于中国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以及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虽然P2P发展迅速,但是倒闭潮更是一波接一波。本文将从目前国内P2P发展的现状和P2P倒闭潮的原因以及基于一些成功的P2P平台的分析于未来P2P借贷平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这三个方面来解析处于十字路口的P2P行业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状况对比和优缺点的基础之上,对于P2P在校园内的网贷平台的运营模式进行介绍,并且阐述了该校园内网贷平台是如何规避P2P传统网贷平台所带来的风险。之后,从盈利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这种新模式的优点及对投资者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很快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投资者、借款者和整个金融市场三个角度认识到平台发展的巨大优势,随后分析了我国P2P网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分别站在投资者、借款者、平台经营者、P2P行业和政府五个角度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由于多方面原因,平台跑路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构建投资者保护机制,确保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徐珊 《时代金融》2016,(5):162+167
当前,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P2P自身都在积极的探索网络贷款行业的风险防范措施,但由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速,其具体规范措施依然跟不上发展节奏。具体表现为监管体制落后、行业规范体制差、P2P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操作混乱,如何提高投资者风险的防范力度,是P2P平台当前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从P2P平台的多个角度探索了资金风险的控制策略,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截至2015年末,全国P2P问题平台占比高达44%,如此高的问题平台占比绝不是简单诚信问题所能解释的,也不是仅分析某一平台微观交易数据所能回答的。通过手动收集并使用P2P行业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P2P行业快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力因素,研究发现:(1)从资产端来看,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是驱使P2P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从负债端来看,居民财富和GDP的增长并不是促使P2P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3)在控制了以上因素以后,证券投资者数量越多的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P2P行业发展相对越缓慢,说明参与P2P的投资者金融素养相对偏低。对于P2P行业的监管来说,规范平台的运作是一方面,加强合格投资者建设,提升投资者金融素养才是P2P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2017年6月-2018年7月期间我国18家P2P网络借贷平台为研究样本,考察了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杠杆对其成交量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面板门槛模型回归发现,第一,P2P网络借贷平台兼具风险属性以及人气属性。对于成交量大、信誉高、安全性强的“大平台”,高资金杠杆率所展现的,是其具有较高的人气属性;对于规模较低的“小平台”,高资金杠杆率展现的则是其高风险属性。第二,“暴雷潮”期间,“小平台”的资金杠杆率与成交量呈负相关关系,即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低杠杆”的“小平台”。第三,在市场环境不同的阶段,投资者对低杠杆平台的偏好程度不同。本研究为之后对于P2P风险以及P2P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P2P行业制定相关监管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期,高收益的P2P理财平台及产品比比皆是,高收益噱头确实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纷至沓来,与此同时,其中存在的隐患和风险也在近年多家平台关闭中显露出来。本文将简单探讨P2P理财的风险所在,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辉 《财会学习》2014,(5):37-38
最近,关于P2P网贷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有P2P网贷平台倒闭,也有P2P网贷龙头企业宜信被曝8亿坏账难以追回。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P2P网贷平台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1.
正前摩根士丹利CEO John J.Mack、前Visa总裁Hans Morris和Capital One Financial Services联合创始人及QED Investors Managing合伙人Nigel Morris等正押注P2P这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将快速发展,宣布向建立机构投资者和P2P借贷平台之间联系的初创企业Orchard Platform投资1 200万美元。《华尔街日报》的Ianthe Dugan和Telis Demos称,此次投资标志着美国P2P借贷行业进入了拐点。最初,P2P借贷平台是小投资者之间的游戏,现在,这个领域已经被包  相似文献   

12.
陈扬 《中国金融家》2014,(9):113-115
随着监管层的发声,P2P去担保问题被正式提上桌面,一些知名P2P公司也成为先行者,主动取消平台自身的担保资格。多位业内人士提出,平台应取消担保,做回纯信息的中介平台。而另一些人则质疑,失去了平台担保功能,谁来给投资者提供安全? 在2013年,P2P行业的消息是新闻;来到2014年,P2P行业没有消息才是新闻。  相似文献   

13.
网贷投资者目前出现了两种不健康的心态:储户心态和股民心态。储户心态就是把P2P网贷平台当成了银行,以为P2P网贷可以躺着挣钱:股民心态就是一些投资者明知道一些平台借新还旧可能是庞氏骗局,但还是认为自己跑得会比别人快,总是期待别人去接最后一棒。  相似文献   

14.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P2P行业发展迅猛,但平台欺诈、倒闭事件也层出不穷。如何从鱼龙混杂的P2P平台中识别、规避问题平台,是政府监管和投资者决策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尝试对问题平台的基本特征进行初步概括,并从平台实力、标的特征、风控能力、治理水平等方面构建变量和模型,以提炼能够甄别问题平台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利率奇高是识别问题平台的最重要变量;同时,实力薄弱、标的类型单一、风控能力欠缺,亦是问题平台的前兆。这些风险因素不但能预测新平台出问题的概率,对资深平台是否会出问题也有良好识别能力。在控制上述变量的条件下,其他变量(如保障模式、资金托管等)不再有预测力。本文从"平台风险"的新视角出发,拓展了P2P领域的研究,并为政府监管和投资者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P2P网贷平台中,多数平台都是在认真做事,但是,少数平台跑路的事件说明,这些跑路的平台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性的投资态度,对投资风险有足够的认知,对少数不正规P2P网贷平台的销售陷阱有充分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P2P网贷平台的扩张异常迅猛,由于其门槛低、缺乏监管部门,P2P网贷平台频发卷款潜逃、欺诈、投资者血本无归等事件。本文从我国P2P网贷平台行业概况出发,以典型的P2P网贷平台企业作为例子分析当今行业现状、各自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P2P网贷平台跑路事件时有发生,规范管理P2P网贷平台迫在眉睫。建立P2P网贷评价系统,能使P2P网贷平台数据透明化,同时过滤一些不规范平台,保障投资者利益。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模型建立法,建立了一个评价P2P网贷平台综合性质的模型。希望该模型日后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类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很多投资者经常问如何判断一家P2P网贷平台的风险,笔者常常会告诉大家,要从平台实力、商业模式、资产质量、标的信息等多个方面综合判断. 但是,很多投资者都告诉笔者,"这里面很多信息都看不到啊." 这就是P2P网贷长期存在的顽疾:信息披露不透明.因为信披不透明,投资者始终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这就导致投资者在挑选平台时,只能"唯背景论",谁背景强就投谁.  相似文献   

19.
银行存管有没有用,一直是P2P网贷投资者争论的一个话题,也是业内很多P2P网贷平台争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P2P是一种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跳过银行进行间接贷款融资以满足个人资金需求的新型金融模式,其弥补了传统金融无法达到的领域,给金融服务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跑路、垫付、庞氏骗局等负面事件层出不穷,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行业整体形象,整个P2P行业的信用风险问题比较突出。在当前去担保背景下,如何做好风控,成为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生死攸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此促进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