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债转股,债转股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国有企业绩务负担和减少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国家组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法处理银行原有的不良资产,对部分企业的银行贷款,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投资主体实行债权转股权,其主要目的是解决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随着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相继建立,债转股与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债 转股的重要性,必要性,债转股的出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栗红 《理财》2001,(2):7-8
多年以来,部分国有企业由于负债率过高,经济效益低下,不仅影响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给国有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损失。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全球领域金融竞争的严峻挑战。为此,为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大多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结合国有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式,对一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有…  相似文献   

3.
当前,专业化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分离体制来处罚不良资产,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集中处理和管理不良资产,保全国有资产;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鉴于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不高、潜在金融风险较大的现实,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我国先后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旨在收购、管理和处置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在不良资产的收购、管理与处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债转股是我国为化解金融风险、盘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本在对目前债转股给国企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资产管理公司股权退出和国有企业重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志峰 《现代金融》2005,(10):21-21
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降低不良资产既是银行工作的重点,也是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因此,银行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在降低不良资产上认真处理好四个关系,切实提高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7.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成为业内人士思考最多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一般认为,金融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就是控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金融监管部门也曾经把“双降”(即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降低不良资产的绝对额)作为考查商业银行业绩的重要指标。后来,有的地区金融管理部门提出了“金融安全区”的概念,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建立“金融安全区”,  相似文献   

8.
顾伟 《西安金融》2001,(7):22-23
1999年国家为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立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探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全资产,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开辟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9.
如何解决基层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银行业最迫切和最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拟对中国银行达州分行成功收回逾期10年贷款的情况进行实例剖析,以期寻找一条解决基层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阻力与改造的难点。如何处置不良资产,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我国银行业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重点难题。我们结合国外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研究。一、国外银行业不良资产重组的经验如何妥善处理银行巨额呆、坏帐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已成为全球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共同课  相似文献   

11.
张丽 《金融纵横》2005,(3):38-40
五年来,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综合采用债转股、债务重组、利用外资和法律诉讼等方式开展不良资产处置。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并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扭亏脱困,但AMC本身远未完成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型。笔者认为以处置不良资产为主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是AMC持续发展的必要过渡,但最终目标应该是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而且是以商业银行为依托的金融控股集团内的投资银行。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专业化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分离体制来处罚不良资产,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集中处理和管理不良资产,保全国有资产;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与债转股的困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于1999年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坏帐问题。四大资产公司从建立伊始,就了两项重大使命:一是集中处理和回收历史遗留下来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即解决不良资产的存量问题;二是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转亏为盈步伐,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解决不良资产的流量问题。完成这两项使命的主要手段是债转股。  相似文献   

14.
亚洲金融危机给了我们警示,沉积过多的不良资产会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因此解决我国存在的大量的不良资产乃当务之急。下面,笔者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分析不良资产当中的博弈关系以更快的处置不良资产以免妨碍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本文首先运用博弈论分析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再分析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如何有效的利用博弈来解决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当中的囚徒困境,以使我国的不良资产尽快得以处置。  相似文献   

15.
沈蕾 《浙江金融》2003,(12):23-24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和减少损失,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我国政府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相继成立了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13939亿元不良资产,其中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公司)收购中国农业银行剥离的3458亿元不良资产。四年过去了,随着不良资产处置进度的加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长城公司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从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出发健全银行内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金融大案要案时有发生,银行业大量的不良资产形成了潜在的金融风险。解决内控失灵、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加入WTO后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凸显出迫切性和紧要性。笔者认为.发挥一个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的结合点的作用.从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出发,健全银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为了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这一目的在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并完成不良资产的收购任务后已经实现。在这以后,金融风险就转变成资产管理公司能否最大限度地收回不良资产的风险。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地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多种方式。实践证明,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或转轨国家,不良资产的处置部是开放式的,不能局限予园之内。处于转型经济中的中国,通过利月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拓展不良资产处置围际市场,  相似文献   

18.
试论债转股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退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债转股自提出以来,人们曾对它寄予厚望,认为债转股既可以一举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的难题,又可以化解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其结果会使国有企业扭亏为劝,银行的金融风险减少。但实际上,简单的债转股虽然可以缓解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压力,但会对新一轮社会资源分配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使国有企业本已不健全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弱化。俄认为体制转轨的关键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债转股的深层次目的是力图在债转股的过程中实现国有经  相似文献   

19.
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融资工具,在许多国家已经有了成功运作的经验。运用这一手段处置金融不良资产可以降低资产处置成本,提高资产回收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然而,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下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存在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20.
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现代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全球性难题。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现有不良贷款不仅使信贷资金循环严重受阻,迟滞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进程,而且成为我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快速有效地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为此,不良资产证券化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