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避税:跨国经营一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避税是跨国经营中的重要问题,其避税手法越来越多,从法律角度来看有合法的、非法的、表面合法实际是违法的这3种避税法;也有论者从4个方面总结了国际避税的手段,即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利用转移价格避税,利用税收协定避税和通过将一般所得转变为资本利得来避税。西方跨国公司选择避税地的标准大致有政局及经济地位是否稳固、法人税及其它预提税是否完全免除、国际通讯网络是否发达、交通是否方便、当地法规对企业是否限制过严等,我国跨国企业可根据世界40个避税地情况和国际反避税的一些重要措施,研究进行国际避税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而依法进行税收筹划,通过避税取得更大的收益也是企业应有的权利。避税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讨论我国企业对避税地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避税在我国一年便高达300亿元,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仅跨国企业避税行为而损失的税收收入约为300亿元,相当于去年中央财政收入的4%。该文从逆向避税概念入手,分析逆向避税与一般避税的区别.阐述我国外资企业逆向避税的手段,最后为应对逆向避税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企业所得税避税框架下,使用“异常会税差异”代表“非会税一致避税”来研究会税一致避税(Conforming)和非会税一致避税(ABTD)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在进行非会税一致避税时也会进行会税一致避税,二者不存在替代关系,而且回归系数表明,企业采取非会税一致避税的程度要大于会税一致避税。研究结论对于监管部门、投资者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东涛 《商业科技》2009,(8):312-312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避税行为日益成为跨国纳税人的首选手段。我国在反国际避税方面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反国际避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任寿根 《商界》2009,(8):95-95
最近.一些发达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公开声言要对“避税天堂”进行制裁。“避税天堂”真的会被消除吗?我认为,“避税天堂”仍将长期存在,只不过在为跨国纳税人提供避税方便方面会有所收敛。  相似文献   

7.
合理避税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从长远和整体来看,纳税人按照国家的税收政策进行合理避税筹划,促进了产业布局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涵养税源,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和繁荣。本文就我国常用的一些避税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增值税如何合理避税,利用各种手段提高综合收益,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信托业刚兴起的时候,利用信托进行国际避税主要是自然人,因为可以通过信托资产的分割,将其财产转移到继承人或受赠人名下,借此来规避在有关国家的继承税、遗产税或赠予税,而如今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蓬勃发展,利用信托进行国际避税已越来越受到跨国集团公司的青睐。出于不同的避税目的,其采取的具体避税措施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合法避税可以为企业增加收入、节约成本、创造更多利润。但避税的成功,需要纳税了解、熟悉税法,遵循避税原则,并采用适当的避税方法,本将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孙静 《商业会计》2006,(1):26-26
一、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 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一)通过经济方式避税。具体包括:一是利用转让定价的方式进行避税。主要利用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问接的拥有或控制关系,或者直接或问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控制,以及其他利益关系。在我国,  相似文献   

11.
《华商》2012,(5):16-16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提醒它在中国生产经营的子公司,必须在中国避税盛行的氛围中小心前行,找到既不违反中国法律法规,又能扫清避税障碍的途径。其实,跨国公司找准了地方政府的命门,由于地方上急于招商引资,往往对跨国公司大开方便之门,甚至实行超国民待遇,对跨国公司避税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屡试不爽。  相似文献   

12.
杨张萌 《商业会计》2023,(14):63-71
文章以200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与企业避税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对下游客户的话语权越弱,企业的避税程度越高;企业对上游客户的话语权越强,企业的避税程度越高。与此同时,在机制研究中发现,企业对下游客户(上游客户)的话语权是通过影响企业营业利润水平(主业投资水平)来驱动企业实施避税行为。除此之外,在企业整体话语权研究中发现,企业对上下游客户所拥有话语权大小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企业整体话语权对企业避税程度有不同的影响;在异质性研究中发现,企业产权性质、地区税收征管强度会影响企业话语权对企业避税行为产生的作用。文章的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企业产业链话语权经济后果和企业避税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而且为税收征管部门更好地保障政府税收征收权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离岸金融中心,在近50年内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国际上知名的避税港,如香港、开曼群岛等,凭借英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局势、极低甚至免除税务的纳税义务、不设立金融管制而成为知名离岸金融中心的代表。通过避税港金融中心来实现时华投资是我国FDI的主要形式,这即是一种良好的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之策略。总体来说,笔者钛为遗威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规避监管和审批、合理避税、屏蔽法律风险和提高创业资本的流动性。本文旨在介绍国际知名的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对华投资的概括,重点解析众多中国企业通过避税港进行返程投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销售与管理》2009,(8):14-14
随着美国政府加大力度打击企业海外避税行为,越来越多入驻百慕大、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的跨国企业打算把“总部”落户瑞士和爱尔兰。税务专家预测,加勒比“避税天堂”的企业“移民潮”仍将继续。独立税务顾问康纳·贝格利说,保险企业将是下一批出逃的避税。移民”。  相似文献   

15.
《商》2016,(13)
社会主义法制市场经济下,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企业的法定义务。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合法的前提条件下,企业为减少税负,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合理避税是顺应时代的产物,但社会上对合理避税的理解参差不齐。一些人彻底反对,把避税当做违法行为;一些人认为企业应当进行税收筹划,节税可以,但不能避税;还有的认为可以合理避税,但要谨慎。虽然说避税违反了税收立法意图,有悖于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但避税并不违法,法律上存在合理避税之说。避税不是偷税漏税,避税所用方式是合法的,纳税人行为不具有欺诈性质。本文介绍了从合理避税的定义出发,详细说明合理避税的意义、原则以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避税非正式约束环境,可以增加企业避税行为的成本,经由企业内部“完备的利益衡量机制”的作用,对企业避税行为产生内在抑制。非正式约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主要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风俗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避税问题在国际上日趋严重.尤其是避税港的建立,为国际避税打开了“方便之门”.本文从国际避税的概念和国际避税地的现状八手,分析了国际避税地存在的原因及避税模式,并分析了国际避税地存在的利弊得失,对避税地进行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简介.  相似文献   

18.
以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该制度对公司避税的影响。研究发现,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能够有效抑制公司避税,说明该制度发挥了重要的外部治理作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与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减少了公司避税活动。进一步研究表明: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抑制避税的作用主要存在于内部控制不完善以及所处地区税收征管强度较低的公司中;随机抽查制度具有一定的长期威慑效应,且其对公司避税的抑制作用既减少了过度投资,又改善了公司业绩。文章不仅从公司避税视角丰富了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监管效应的研究,也为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随机抽查工作实施方案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列举了关联企业避税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分析了关联企业避税的危害,针对关联企业避税.一方面要完善反避税法律、法规.使其无隙可乘: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从外部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避税是税收征管当中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它与偷、骗税等行为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是造成国家税款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避税概念的理解从一般意义和世界各国关于避税的定义看,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某些条款,故意逃避纳税义务或减轻税收负担,称为避税。二是认为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税制、税政的差异,纳税人利用这些差异规定逃避税款缴纳或减轻税收负担,称为避税。一些人把前者称为不合理避税,把后者称为合理避税。至于在理论上是否存在所谓不合理与合理避税,避税与节税有什么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