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2008年以来世界性减税趋势的经济背景,揭示了减税的经济机理,阐述了世界性减税趋势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当前被动投资的税收竞争、主动投资的税收竞争和税收套利等问题阻碍了单一税收原则和受惠原则的实践运用。本文介绍了税收竞争和税收套利对国际税收制度的挑战,并以OECD成员国的应对为例,阐述了OECD成员国不断与时俱进修订税收法规的历程,试图引起人们关注国际税收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税费整合涉及国家经济结构及税费体制的变革,旧体制下的税费结构严重影响着分配效率。本文对我国部分税费整合的可行性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以期为我国税费整合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Environmental Taxes,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and Inefficient Tax Systems: Tax Burden vs. Tax Shifting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o-called double dividend of an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 In a model with only labor and a polluting input as factors of production, we find that society faces a trade-off between internalizing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nd raising revenues in the least distortionary way. However, if capital enters the production structure, an ecological tax reform may render the tax structure more efficient from a non-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thereby raising not only environmental quality but also private incomes. 相似文献
5.
资金流动、国际金融整合与经济增长——基于新兴市场国家面板数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尝试检验东欧、东亚和拉丁美洲三大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资金流动方向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近来众所关切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问题。实证结果显示:东欧国家收入水平与金融深化程度仍然偏低,但随着发展程度提高,未来将由资金流入转为流出。东亚国家或地区的超额外汇储备、贸易顺差与资金流出,被指控为造成美国巨额经常账户赤字与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若能够持续金融深化的努力,资金可能回流并使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现象得以缓解。至于拉丁美洲国家的宏观经济、金融和政策变量,对于资金流动方向并无决定性影响,但宏观经济政策仍是决定资金流入能否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基于AK理论的多变量误差修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研究农村金融市场融资能力及信贷效率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首先基于帕加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选取与经济增长率相关的且能反映农村金融市场融资能力的金融指标,其次基于这些金融指标,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在统一的框架内综合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情况,并定量分析农村经济增长与信贷、投资间的互动过程。计量结论显示在长期信贷与优化的金融结构、完善的金融融资渠道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不能内生吸引信贷资金。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在于发展高效农业,监管部门要通过指导意见改善农村金融结构与金融渠道、促进信贷支农特别是支持乡镇企业的投资,以此为基础实现农村产业与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银行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和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中国1979—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中国金融变革路径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和银行集中度的关系,考虑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轨迹,用非国有银行的信贷余额占整个信贷余额的份额作为银行竞争的指标。利用协整和因果关系分析得出:非国有银行信贷余额的份额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信贷余额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非国有银行信贷余额比例的增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而反之则不是。说明了由政府主导而不是由市场诱发的中国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发展阶段。考虑到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及沿海产业转移的背景,本文提出中西部地区应该发展中小银行,而东部地区应该适当加大银行的集中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外商投资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的数据分析,研究2008年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制,相对减少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背景下,新企业所得税制实施对引进外资的影响及其效应。其结论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虽然外商投资于中国境内的企业数量、绝对规模并未减少,且有一定增长趋势,但引资规模的增长幅度下降;投资于第一产业的企业数量和金额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一直极低,投资于第二产业比例逐渐降低,投资于第三产业比例相对提高,对引导外商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激励不够明显。进而提出适度延长中西部地区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期并加大优惠力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等实施一定期限的所得税免税优惠,适度延长基础设施建设的减免税期限或改变优惠方式等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向全国的蔓延,对宏观经济、相关行业和经济活动主体都产生了严重影响.既有财税政策主要作用于鼓励防护救治、增加物资供应、促进公益捐赠和激励复工复产等方面,但在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政府与社会成员在税收领域的协商互动以及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未来的改革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明确社会成员个体的权利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 相似文献
10.
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关系——基于中国省际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地区资本形成量的多少是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关键性因素。中国省际间资本流动情况呈现出东部地区为资本净流入地区,资本的流入带来了更高的资本存量,加快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增长;中西部地区是资本净流出地区,资本的流出降低了这两个区域的资本存量;资本流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50个国家1997~2015年的年度数据,基于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不同资本账户开放度下汇率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汇率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限效应,具体表现为低汇率波动促进经济增长,高汇率波动抑制经济增长;第二,资本账户开放能够弱化汇率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且不同资本账户开放度存在异质性;第三,不同汇率波动幅度下,汇率波动与资本账户开放度的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 相似文献
12.
现代税收制度具有合作性科学性适应性的内在特质。西方国家的税收现代化进程与其经济社会及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国家治理与税收现代化相互制约的两难困境。我国的税收现代化进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未来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寻求加快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国际税收竞争实质上是市场竞争规律在政府行政领域的体现形式。良性税收竞争有助于降低总体税负、减少经济扭曲、提升公共产品生产效率,但对此类竞争的国际协调难以取得实质成效。恶性税收竞争则会掠夺性地侵占他国税基,对此类竞争的遏制具备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政府可通过改革现行税制、精简规范收费、优化公共服务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来应对国际税收竞争。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税收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此为基础,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显示,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强度每提高0.01,全部税收、中央税收征收额和地方税收征收额分别下降0.64、0.71、0.60个百分点。为了进一步缓解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与维护税法严肃性之间的矛盾,中央政府应逐步提高财产税收入所占的比重,将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主要限制在财产税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的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以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学峰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21(1):46-51
研究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揭示资本市场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以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对投资增长与资本回报率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低下,并导致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微弱。造成我国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是上市公司绩效的非稳定性和经营非持续性。因此,要实现我国资本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功能,必须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稳定性和经营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这一重大突发疫情年初起肆虐,给本已面临下行压力的我国经济叠加了一个典型的黑天鹅事件,需要财税政策加大支持与扶持力度,而持续且高强度的财税政策支持,正不断加剧财政收支紧张状况.在既要取得抗疫胜利,又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并化解当前经济内在的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财税政策的设计与运用,必须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财税政策实际执行等视角更加注重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2000~2008年OECD成员国个人所得税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000~2008年OECD成员国个人所得税变化的分析,得出OECD成员国低收入纳税人税负下降、高收入纳税人税负上升,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普遍下降、税率档次进一步减少、税收累进性提高等结论。借鉴OECD成员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应定位于调节收入分配,并就如何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性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税收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引。本文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税收工作重要论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研究以数字税务为驱动,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转变税收管理服务方式、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时代数字税务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税法》已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各地区环境保护税税额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研究各地区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现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与税额的关系发现,各地区税额制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税额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税额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和较低的地区,税额均较高。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各地区税额与空气质量、经济发展水平、NO_X排放量、COD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SO_2和氨氮排放量不存在显著关系。目前,各地区税额制定大体上符合税法要求,但还未完全呈现较明显的规律,环境质量较差且污染物排放量较多的地区,应逐步提高税额标准,以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税的政策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