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他“搅局”。有人说他“另类”;有人批评他作秀。有人赞扬他创新——地产商潘石屹带来的。是人们对“暴发户”,“包工头”和“泡沫富豪”等称谓的重新认知与刮目相看。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里。当小康作为一种追求的时候。房子,也许是最能打动民心.吸引眼球和调度情愫的东西。因此。潘石屹花样翻新。潘石屹兴风作浪,潘石屹石破天惊,他有那个本事。他有那种胸怀,他有别样思考……潘石屹的长项,恰恰是本土很多商人的短处:大家搅在一起,战在一处,拔不出脚来。透不过气来,在一个界面上斗得死去活来,无法脱颖而出,不能略胜一筹。而潘石屹的短处。也是因为他的本土属性。终于没能使他能够冲破包括自己在内的羁绊。没能使他在企业家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潘石屹,还没有上升到他应有的高度或者说他本来想达到的高度——大师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与媒体一直和善有加的京城房地产大腕潘石屹。在不久前接受国内某家电视台采访时却突然翻脸:“你不要再问了,要再问,我就不接受采访。”是什么让潘石屹在采访中一直闪烁其词、最终恼羞成怒呢? 事情得追溯到2004年6月的一纸诉状——北京红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小股东汪钢、谢光学、姚军等人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该公司最大股东潘石屹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转让了原红石实业所拥有的现代城、建外SOHO的  相似文献   

3.
博客潘石屹     
“我是从徐静蕾的博客那边摸过来的,这个潘石屹是干什么的?”这是我在新浪潘石屹的博客看到的一条网友留言,徐的博客里只有两条友情链接,一条是她自己的官方网站静盟,另一条就是个人博客链接潘石屹。我引用留言的目的并不是嘲笑这位网友的无知,他喜欢他的静蕾就够了,没必要知道潘石屹是干什么的。换作我是女士们网友,我也一定会好奇的“摸”过来的,摸摸这个潘石屹和徐静蕾到底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4.
潘石屹毫不掩饰自己作秀背后的商业目的,"说我善于表演,其实质是商业的需要。你不出去表演没人知道你,房子就卖不出去了。"“房地产开发商一天到晚去写文章,去爬山,去吹,去拍电影,你怎么是企业家呢?”有着“地产教父”美誉的邓智仁,曾这样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评判说。“拍电影的”,其实说的就是潘石屹。但是,潘石屹并不在乎“冤家对头”老邓怎么说他,而且,他和梅婷合作主演的电影《阿司匹林》的巨幅海报,在京城街头也并不少见。比明星还抢眼今年初,身穿PRADA西服、带着黑边工艺眼镜和招牌式的微笑,潘石屹出席了搜狐新视角高峰论坛。对于…  相似文献   

5.
自豪     
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自豪  相似文献   

6.
《乡镇企业导报》2009,(4):39-39
2006年夏天,世界足球锦标赛在德国举行。一位中国记者在采访的途中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有1000欧元和几张银行卡。记者将钱包交给了一位巡警。他把钱包交给巡警后,想立即走开,继续自己的采访。而那名巡警却拉着他,不让他离开。“请你和我一起到我们的市政厅去领取奖励。”巡警告诉这位中国记者。“不!我不要什么奖励,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记者此刻为自己做了一件为国争光的事而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北“玩”地产概念有“质”的区别——潘石屹离开京城还行吗? 编者言:王受之,一个搞设计理论研究的专家,当他“钻进”地产界并大谈特谈建筑风格,地产概念,地产文化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其另类的咄咄逼人的见解和运作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潘石屹又会否因被无情批判不懂而愤然“揭杆起义”?  相似文献   

8.
《东方企业家》2003,(4):6-7
潘石屹是北京房地产界最早玩概念的人,这几年,潘石屹的红石公司至少推出了四个概念:现代城公寓,SOHO现代城,建外SOHO以及建筑师走廊,当然还有潘石屹重返海南建设“博鳌蓝色海岸”时推出的新概念——第二居所。他推出的SOHO概念曾经遭到恶批,而且批者甚众。曾有人著文说:“SOHO,SOHO,你瞒谁?”但潘石屹却借力打力,大搞“危机公关”,把这些批评意见汇编成一本装帧精美的书:《投诉潘石屹,批判现代城》:同时,还在业界破天荒地提出“无理由退房”。  相似文献   

9.
人生如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前有一位智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向他请教:“老师,我有时感到前途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能讲讲我的价值吗?”老师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一块光溜溜的石头,对他说:“你先帮我做件事情,我再告诉你人生的价值。你把这块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但是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相似文献   

10.
阿碧 《企业世界》2006,(3):45-45
从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向他请教:“老师,我有时感到前途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能讲讲我的价值吗?”老师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一块光溜溜的石头,对他说:“你先帮我做件事情,我再告诉你人生的价值。你把这块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但是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相似文献   

11.
你害怕媒体吗?是否听到媒体要来采访就皱起了眉头?是否认为大部分记者就是来“找茬”的?是否为报纸上刊登了不属实的新闻感到气愤却又无奈?这些顾虑会使你在危机中宁可选择沉默,或是用生硬的态度对待记者,就算是勉强接受了采访也是套话连篇。这样的反应很多人都曾有过,那只是因为没有掌握媒体、新闻、记者的特点所致。  相似文献   

12.
房产界的大佬潘石屹新近推出了一本新书《我用一生去寻找》,媒体称之为“心灵鸡汤”。里面有他许多的人生哲学。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后,老潘说过那么一段话:“我现在心中没有敌人了!以前有很多,好像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我的敌人,每天在比拼和斗争。但是现在没有了,真的没有了!我觉得这个世界人们需要团结,只有团结才能做好事情!”老潘说这番话的时候很真诚,在他的各类文章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诚恳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每一期杂志新鲜出炉的时候,我们总要到采访对象那里,把杂志亲手送给他们。一次,恰巧那位采访对象不在,而她的同事接待了我,他翻了翻杂志后问我:“现在做记的也不容易,你送杂志过来一定是想让我们经理多订些杂志吧?”我反问他:“这有什么区别吗?”他把我的问话当成默许之后,竟不屑地看了我一眼说:“当然不一样了,作业务的现在谁瞧得起啊!”  相似文献   

14.
孟祥武 《活力》2013,(22):98-98
采访就要有采访的对象,即被采访人,采访的成功与否,与采访中是否把握好采访对象、被采访人是否进入状态直接相关。怎样使采访对象尽早进入状态,调动被采访人的积极性,让你希望知道的东西从“他(们)或是她(们)”的口中源源不断地说出来,而且说得对题、精彩、恰当,一直是新闻工作者们关注、谈论和交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人物     
潘石屹——房地产商的“惊恐”也许到了今天潘石屹才算明白,写博客和拍电影实在是一种很奢侈的精神享受。因为在最新一轮的地产调控来临之际特别是京城地产圈刮起调查风暴之后,地产老板们的首要精神活动已经快要逼近“生与死”的原始层次了。尽管一再否认自己“没有被抓”,但老潘还是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他的压力有多大。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地产论坛上,以善于即兴发挥著称的潘石屹在发言过程中竟然史无前例的用起了早已拟好的发言稿,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在这样敏感的宏观环境下,我要第一次读稿了。”陈天桥——剑指内部管理有人用“流年不利”来…  相似文献   

16.
李炀  王作中 《活力》2006,(6):123-123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开放性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励性的语言也已经日常化。如我常用这样的语言激励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能行!”“你会回答得更好的!”“你一定行,试试看!”“你的这种想法(说法、做法)真不错,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我还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树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17.
周世杰 《活力》2010,(14):107-107
中国作家、演讲家郑渊洁,一个人坚持25年一直在写一本月刊,成为世界纪录保持者.令人不可思议。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这源于我有隐形的翅膀。”我被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这隐形的翅膀,不就是想象力吗?小学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18.
咎慧昉 《中国企业家》2013,(20):124-124
“要不是你是某某的朋友,我是不会接受采访的。”麦家一上来,就让我的采访背上了人情债。 在人情上,麦家比我更受累。因为他很难对朋友说出拒绝二字。家乡的父老、亲戚朋友、同学的朋友……一堆堆人情涌向麦家跟前,他有时候硬着头皮,也不想让朋友脸上挂着失望走掉。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潘石屹是“老狐狸”,谈笑问就将对手搞定;也有人说他善于利用媒体“做秀”。潘石屹扛着人们的议论,在房地产舞台上演着他的如戏人生。  相似文献   

20.
苏茉 《劳动月刊》2012,(8):15-15
我家小阿姨管我叫姐,管我老公叫哥。有一天她问我:“姐,哥挣的钱多不?”我说我也不知道,这大概让她震惊了,“哥不给你钱吗?”“不给..”“你跟他要他也不给吗?…‘我没跟他要过,我自己有工资。”她勉强笑了笑,看我的眼神不是佩服,是怜悯。小阿姨今年三十岁,两个孩子住在老家,她跟丈夫都在北京打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