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假远期信用证作为一种银行融资便利,实际上是进口商受出口商的委托,代出口商向进口方银行申请完成的。解决信用证下进口商资金短缺,除了进口押汇外,实务中还常常通过远期信用证来实现,即信用证付款期限为远期付款。远期信用证主要相对于即期信用证而言,准确地说,是相对于预支信用证而言。众所周知,结算功能是信用证的一项基本功能。单纯的结算功能仅需即期信用证便可实现。相比之下,远期信  相似文献   

2.
王乐 《国际融资》2011,(8):58-59
信用证业务出险后,出口商援引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通过交单行向开证行积极抗辩追索,是充分保障自身权益的有效手段。中国信保专家在本文中通过对一宗叙利亚即期付款信用证案处理过程的简要介绍,总结归纳了信用证业务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中的抗辩减损要点,希望对广大中国出口企业开展信用证结算业务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假远期信用证的偿付业务是国内银行业中结算方式的一个亮点,成为银行、进口商、出口商三方共赢的金融品种,本文对此种结算方式作一下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企业以假远期信用证进行对外结算有增加趋势,该文分析了假远期信用证给外汇监管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出口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存在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结算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外贸企业中最主要的一种贸易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尽管由银行提供信用,但它仍旧内潜着很大的风险,本文总结了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常见风险,希望能对我国外贸公司选择结算方式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进口远期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因为信用证业务,有银行信誉作为担保,所以受到进出口商的青睐,信用证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结算方式之一。近年来,在进口开证业务中,远期信用证因付款期限较长而受到进口企业的追捧,开证数量逐年上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远期信用证的付款时间是在进口商提货后的某一个时间,开证行不可能要求进口商交存100%保证金后再放单,所以一旦对外承兑,既失去了对物权的控制,也失去了拒付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信用证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由于信用证是以银行信用为保证,远期信用证可以提供融资的便利,有个别企业便利用远期信用证进行非法融资,通过“转口贸易”进行“假转口真融资”的逃套汇活动,对国家和银行的权益构成了侵害,潜在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8.
199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支付结算办法>,同时推出了<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确定了我国支付结算方式是以"三票一卡三方式"为主的结算体系.几年来,银行承兑汇票以其同时具有融资和信用支付的手段而被广泛地运用于贸易中,成为重要的结算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贸易双方对信用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实环境中信用不健全,大量"克隆"票据的出现使得客户对支付结算业务的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结算中运用较广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与我国的银行承兑汇票一样具有融资和信用支付功能.人民币信用证是借鉴国际信用证的运作模式,应用于国内贸易的一种支付结算方式,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为满足客户出于对贸易方信用度的担忧和扩大融资渠道而提出对结算手段多样化的要求,促进国内贸易的流通和发展,开展人民币信用证结算方式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信用证结算方式因其独有的特点及优势,成为诸多结算方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它的银行信用的性质使得它既成为买方收款的保证又成为买方收货的保证,不但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也保障了双方的利益。但信用证结算方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费用、手续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使它在与汇付、托收结算方式的权衡中黯然失色,还因此增加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本文着重分析信用证结算方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国内信用证的使用特点,分析了国内信用证在贸易结算中推广应用的难点,并就相关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探究,希望能为国内信用证的推广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远期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或其指定付款行收到受益人交来的远期汇票后,并不立即付款,而是先行承兑,在汇票到期时再行付款的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远期信用证因其是出口商及其银行对进口商的一种融通资金的方式,所以很受进口商的青睐,客户对远期信用证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由于远期信用证项下付款时间较长,国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情况不易预测.这就使得远期信用证比即期信用证具有更高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远期信用证业务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也对跨境资金流动和监测分析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亟待加以规范。一是规避了短债指标管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人民币结算产品不纳入短期外债管理,部分银行开始使用人民币远期信用证来规避短债管理。以LG公司为例,该公司与其在香港的子公司ED公司签订以人民币结算的产品销售合同,并由LG公司申请开立一年期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再由ED公司在香港开立即期信用证给国外客户。国外客户将产品装船后,将提单、发票等单据按照信用证结算规定通过银行交至ED公司,  相似文献   

13.
在商品贸易中,买方希望卖方能按时交货,并能在付款时确认货物是否与合同一致.并且在资金周转紧张时得到银行的信贷融资;卖方则希望在货物出运以后能保证货款的回笼并能获得银行融资。而信用证恰好具备以上作用,可以适合贸易双方和银行控制风险的需求,同时也能较好地避免现有票据结算中的风险。但也存在风险和不足:如开证行可能借口单证不符,无理拒付:卖方可能以坏货、假货、假单据进行诈骗等。在我国.国内信用证作为一种结算方式,以前就曾经实行过。可是因为其不适应国内各项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罗志芳 《中国金融》1998,(11):26-27
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简称信用证)是现时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贸易支付制度和最重要的国际结算方式。信用证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在信用证结算中存在诸多导致风险的因素。了解这些风险形成的原因、形式及防范措施,对于银行规避信用证结算中的风险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  相似文献   

15.
信用证作为国际结算方式之一,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银行信用的介入兼顾了进出口双方的利益,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这种传统工具的使用不断下降,本文从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信用证自身局限性等方面分析了信用证结算现状,并对商业银行促进该结算方式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于无期信用证付款时间长,不可预测成份多,因此,远期信用证的潜在风险要比即期信用证高。远期信用证的风险主要有:套资诈骗风险,挪用资金风险,市场风险和进口商违风险。防范远期信用证风险的关键在于按制度办事,从审查远期证业务;加强保证金管理,贯彻以授信制度;严格付款期主进口商品的审查;重视对远期证的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17.
汪泉 《中国金融》1999,(4):20-21
近年来,国内有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缺乏规范管理和风险控制,一些企业乃至不法分子利用远期信用证从事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假进口开证、真融资骗汇活动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的特点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  相似文献   

18.
潘华键 《中国外汇》2022,(18):64-65
<正>对于农产品结构性信用证,银行应通过严格审核贸易背景等方式控制风险,并采取加强与国外银行业务合作等方式挖掘和满足客户需求,实现银企双赢。信用证是全球农产品贸易重要结算方式之一。传统农产品信用证一般由贸易双方根据供销需求签订采购合同后开立,信用证对货权及货物质量的把控较为严格。在传统农产品信用证的基础上,以美国ADM、美国邦吉、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贸易交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的风险一直困扰着出口企业与银行。信用证欺诈案件以及信用证使用不当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出口企业与银行的利益。分析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风险,对出口企业顺利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出口企业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常见风险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中,信用证交易虽然不再雄踞榜首,但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有一部分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同时信用证业务也是我行最主要的传统优势业务品种。信用证业务涉及面广、技术性较,当发生关于信用证如何执行、不符合是否成立等方面的纠纷时,发生关于信用证如何执行、不符合是否成立等方面的纠纷时,有关当事人往往各执一辞,在引关国际惯例时难免有失偏颇,使得解决信用证纠纷旷日持久、费时耗力、影响了信用证业务正常运作,甚至削弱了有关当事人使用信用证进行贸易结算的信心。为此,国际商会银行技术与实务委员会制订了《信用证纠纷专家鉴定规则》(Rules for Documentary Credit Resolution Expertise 简称DOCDEX RULES),并推出了“信用证纠纷专家鉴定”这一服务品种(鉴定程序详见掘《解决信用证纠纷的有效途径》,刊于《国际商报》2000年4月9日),指定专家对请求方提出的有关信用证争议进行分析、鉴定,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公平的、快捷的专家结论,”以期为全球银行业和贸易界提供强力、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