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对于中国银行卡业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2003年中国银行卡的发展从广度和深度上同时展开.并且几乎在每一个它所涉及的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进展。本从这一年银行卡业发展大潮中撷取若干件有代表性的事件,也许这些事件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但我们希望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点评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借此让2004年银行卡业的面貌更加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2.
王国红 《武汉金融》2003,(12):50-52
中国银行业在产权和市场结构两方面都存在重大的缺陷。本文就中国银行业的产权改革和市场结构改革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及改革中的侧重点分别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2005年,对于中国金融业将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在继续推进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改革的同时,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股改项目也将启动,中国银行业改革进程将全面提速。作为中国金融业最有影响力、办刊历史最悠久的核心科技期刊,《中国金融电脑》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4.
上市,是目前中国银行改革乃至金融体系改革的焦点问题。上市以后中国金融体系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了解答这些中国银行业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朱毅峰教授。  相似文献   

5.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银行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50年来,中国金融业不断发展,新的金融体制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回顾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20年历程,展望新世纪的到来,尤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方针政策完全正确,中国银行业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坚定信心,把握有利条件,促进中国银行业合法、稳健运行,面向市场、面向世界,开拓银行改革开放的新路子,以坚实的步伐迈向21世纪。实践证明,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方针政策完…  相似文献   

6.
通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的银行业逐渐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本文在介绍了美国“传统基金会”、美国弗拉瑟研究所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作出总体评判,认为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彬 《银行家》2005,(6):66-68
入世以来,我国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银行业的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加速令人瞩目。2003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和2004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启动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期。笔者就当前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中最迫切、并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宗涛 《金融博览》2012,(5):14-15
十几年前,曾有人断言,中国银行业已经“技术性破产”.如今,中国银行业非但没有破产,反而是资产和利润大幅增长,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如此巨大的变化背后缘由何在?通过回顾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便可知晓其中答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投资管理》2009,(3):25-28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的入世承诺,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推进了一场以“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内外上市”为路径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0.
在东欧进行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中,匈牙利的银行业改革是绩效较好的一个国家之一.本文通过对匈牙利银行业改革过程和方式研究,对其改革的经验行了总结,希望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孙婧 《中国外资》2009,(16):44-45
在东欧进行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中,匈牙利的银行业改革是绩效较好的一个国家之一。本文通过对匈牙利银行业改革过程和方式研究,对其改革的经验行了总结,希望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提供值得借鉴媳经验和数试。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业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这是由银行业资产的绝对比重以及间接融资在我国企业融资体系中所占的绝对比重所决定的。2003年,中国银行业在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和制度条件的挑战下,积极推动自身深化改革。无论是就金融改革的基础一利率市场化,还是就银行机构化解自身经营危机、拓展业务领域方面的尝试,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黄涛 《金融博览》2012,(9):14-15
十几年前,曾有人断言,中国银行业已经“技术性破产”。如今,中国银行业非但没有破产.反而是资产和利润大幅增长.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如此巨大的变化背后缘由何在?通过回顾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便可知晓其中答案。  相似文献   

14.
在检索中国银行业专利信息的基础上,从年度趋势、专利IPC、存活期与核心专利、同族专利与重要专利、生命周期等角度绘制了中国银行业的专利技术图。研究结果表明:G06Q和G06F是中国银行业专利活动的热点技术领域,中国银行业大部分核心专利和所有重要专利都属于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专利活动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一、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市场开放的格局1.当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开放状况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机构设置来看,已从只允许外资银行设立代表处发展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从地域来看,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允许其在中国境内所有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从业务范围来看,已从最初只允许办理外币业务扩大到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放宽了对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限制。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华外资银行的数量迅速增加,其…  相似文献   

16.
李双平 《甘肃金融》2004,(11):57-59
一、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决定了必须拓宽收入渠道   从宏观金融形势看,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完全对外开放日期的临近,国内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中国银行业风险和银行业改革上.有人说,2004年将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年,其实从2003年国家领导人的言论中及银监会成立后的一系列政策上就已看出未来两年将是中国银行业最不平凡的时期.   ……  相似文献   

17.
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目前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称影响是有限的,风险是可控的。09年中国银行业“我百分之百地肯定,我们能够跑赢大市(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外资银行相继登陆,中国银行业进入了竞争时代。处于守势的中资银行,其优势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即在“主场”上与外资银行开展竞争,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劣势是机构庞大、资产质量差、员工素质偏低。要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全面提高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外资引进战略与中国银行业改革:效率与稳定的权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更多地具有外生性质,这意味着银行业引进外国资本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中国银行业改革偏好于外国资本,在客观上导致了政府某些部门或某些地方政府与外资“合谋”瓜分政府长期垄断银行业而形成的特殊利益,而这些利益本应属于中国社会公众;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均表明,引入外资尽管可能会提高银行业的微观效率,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损害宏观经济稳定为代价的。中国银行业引进外资必须注意效率与稳定的权衡。谨慎、适度地引进外资是我们当前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了probit模型来研究银行业安全预警问题。结果显示,发生危机的概率与固定资产形成与GDP之比和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都正相关,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从对2010年和2015年中国银行业安全的预警来看,当以亚洲发生危机国家其平均概率作为银行业安全预警信号时,中国银行业仅在2010年的情形下是不安全的。中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确保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