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基本状况 2005年,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2万人,比上年增长30%,是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就业》2013,(4):65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多渠道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的工作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国就业促进会组织编印了《引领劳务经济的"就业名片(?)全国劳务品牌建设成果实录》。本书主要收录了200/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就业促进会联合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劳务品牌建设开展的专题研讨、交流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就业》2013,(3):45-4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连续三年利用每年冬春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约45万人(次)。2012年12月下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制定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自2012年12月中旬以来,全区农村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已达7.5万人,其中80%以上均为"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江西劳动力就业总体情况的分析,结合江西工业化对劳动力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江西劳动力产业就业结构不断得到改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阶段各产业劳动力就业不断地趋向合理,但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强。二是江西工业化就业弹性还较低,工业化水平就业弹性平均为0.1,工业化产值就业弹性平均为0.4。  相似文献   

5.
张强  刘洪银 《城市问题》2011,(10):53-59
以北京市郊区为例,分析了都市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转移后"新阶段的特点,提出这一阶段政策的着力点应是推进就业及社会服务方面的城乡一体化,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均等的以住房福利和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福利与服务,巩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果。  相似文献   

6.
为把握当前形势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本文调研以中部地区省份欠发达山区的农业人口大县为样本。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主体"与"载体"两大难题,前者表现为三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出现,后者表现为三种缺失转变载体的状况,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新、老问题的相互交织,以及政府履行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与错位。为此,建议以就业促进为目标完善政策和破除体制障碍,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7.
部分就业困难人员未能就业的原因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较少、待遇较低企业用工自主后,偏向招用年纪较轻、文化较高、技能较强、管理较易的人员,且劳动合同大多一年一签,到了一定年龄企业不再与其续签,导致大龄失业人员逐年增多。市场提供给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岗位很少,即使有这些岗位也普遍存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问题,岗位开发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1月1日起《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其中的许多内容执行起来还需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作保障。比如第二十条是这样说的:“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威海从2000年起率先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约2万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基本建立。为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还专门出台了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文件;户籍方面也从2004年10月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的性质划分,按照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威海市居民户口。从形式上看,农村劳动力不但可以和城镇劳动力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就业,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优于城镇劳动力。但现实的执行情况却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9.
为切实把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石河子市近期积极采取多项优惠鼓励措施提升新增劳动力的创业能力,促进石河子市新增劳动力实现充分再就业。一是对新增劳动力自主就业、创业的,企业吸收新增劳动力就业的,政府每人次给予1000元的补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中外企业》2003,(2):64-69
目前,无论是就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还是异地转移、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均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就业风险远大于城市劳动力,这是影响农业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1.
曹明 《企业活力》2011,(7):48-53
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河南农民工转移就业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总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农民工群体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新特点显现;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岗位、方式日趋稳定;河南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新阶段。在"十二五"及中长期时间内,河南农村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向平稳;转移流动就业的形式仍以流动型和定居型存在;"刘易斯拐点"的迹象即将显现;从长期看,到"十三五"末,河南农村劳动力供给将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第二阶段。劳动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将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  相似文献   

12.
潘国锋  刘良 《企业导报》2013,(10):23-23
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发展之后,首次迎来经济发展的减缓,经济放缓紧缩了就业市场,劳动力就业形势进一步严重,大学生就业也更加艰巨。本文结合二元经济刘易斯拐点,分析劳动力就业问题,对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就业工作,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二是对就业特别困难的弱实施“就业托底”措施。前事关效率,是全社会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关键;后事关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治理失业、消除城市贫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中国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国家的经济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在具有二元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经济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原有体制下隐性失业显现时的大量失业问题。中国经济既有二元经济特征,又有过渡经济特征。本文将在这一背景下分析2000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2000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其原因可以归纳为:  相似文献   

16.
声音     
《中国就业》2014,(3):15-15
正关键词:招工难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连续两年下降,但劳动力需求并没有减弱。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创出新高,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拉动作用在增强。在供给力量减弱、需求力量增强的情况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造成招工难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合同短期化也加剧了"招工难"。出现招工难的单位或企业一般都是招收的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员工和企业签定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1.传统的制度政策约束,妨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出台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两种不同户籍,这意味着立法部门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相关规定,实行城乡隔离和分治。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便一直没有恢复。这种城乡区别的户籍制度大大扭曲了市场机制对农村劳动转移就业的调节作用,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同时,却没有享受到平等的社会身份,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失地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更为社会所关注。在转移就业问题上,许多地方大多在创业就业培训、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输出、开展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而这篇调查报告提出,在采取通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9.
开展贫困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是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实现全民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式。然而当下我国在开展贫困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时,存在贫困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思维理念落后、贫困区域产业支撑基础差,吸收与转移水平不高、转移就业培训目标模糊,与实际市场需求不吻合、各主体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培训激励体制不完善、培训考核评估体制不健全,就业培训质量不高等方面问题。为了确保贫困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提高贫困村产业支持力度,强化县域吸收劳动力的积极性、明确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目标与任务、设立科学激励制度,调动参与就业培训的积极性、创设健全的贫困人群就业培训体制,保障体制长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并且对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实现规模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有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增加其非农就业的概率。但同时互联网又是一项高技能型工具,若不能妥善运用,那么过度使用互联网很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利用2016年CFPS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Biprobit模型验证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发现使用互联网确实能促进非农就业,但使用互联网娱乐频率与非农就业概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证实了在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情况下,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对非农就业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