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三大区域之一,是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突出,对外开放程度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梁慧超  李燕飞  金浩 《现代财经》2007,27(10):75-79
通过统计数据,建立经济评估体系,对三大都市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表明:京津冀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长三角”、“珠三角”有一定差距;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内工业结构趋同。与“长珠三角”比较,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空间。应把充分利用地理、资源和人才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作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政府职能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关注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区域,正呈现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态势,面对着诸多新问题,尤其是政府也面临着职能转换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比较珠三角东西岸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珠三角东西岸经济发展的状况,“东强西弱”经济格局的成因以及影响,最后论述了加快珠三角西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阐述行政区经济制约珠三角区域城市群体效应的表现,分析了珠三角经济发展中强化区域行政割据与内耗的因素,论述了大都市圈经济是21世纪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相互开放、有效配置.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差异,就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决定了三大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成为必然.研究表明,珠三角的技术工人可向长三角、环渤海流动;环渤海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高新技术人才可向长三角流动;长三角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实现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除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外,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内的大城市群主要有两个,即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这是我国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发展程度最高、实力最强、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群,是公认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赵智杰 《发展研究》2009,(11):12-14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五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正逐渐成为各种市场要素融合聚集、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带。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珠三角创造了区域发展的奇迹,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发展区域。客观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运行特点及其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差距,对于汲取两地经济发展经验、明确发展思路、迅速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为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当前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现状却令人担忧。农民工合法权益受损,既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经济转型等多方面的现实原因。要加快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地方性立法,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0.
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地区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又一潜力巨大的增长极。河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但目前,这些比较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河北与京津两大城市的经济融合仍处于松散型,还没有形成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紧密型、直接型、协作型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全国新一轮区域合作掀起高潮等宏观背景下,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一种高级发展阶段,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京津冀地区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如何整合市场和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看,进入21世纪,以京津冀为主体的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迅速升温,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经济板块。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很多,但是将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直接应用于具体城市却是很少。援引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来分析珠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通过数据具体分析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及差异程度,并最终给出导致城市发展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以区域经济为增长极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东南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区域相继崛起,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日益凸现.本文将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三个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分析,通过区域对比探索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玉鸿  许学强 《经济地理》2003,23(5):671-676,680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在此过程中,各县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以及中心城市的区域地位必然发生变化。文章首先总体上考察了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过程,然后,在对珠江三角洲各县市不同时段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县市经济实力在对应时段比较排序的分析,宏观上揭示了珠三角城镇经济空间分布的时空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区域地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各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和趋势。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区域经济火车头的拉动。近年来,一种逐渐被各方认可的说法是,京津冀极有望成为下一个区域经济领跑者和增长极,其中,河北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秋霞 《经济师》2005,(5):250-251
高等教育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经济长期的战略性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通过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和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发展中起的作用,提出发展大学城和大学科技园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集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人口涌入“珠三角”地区,使该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文章以“珠三角”比较有特点的轻工业城市——东莞市为例,以人力资源流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东莞市劳动力的流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度,测度外来劳动力对于东莞经济的影响力,以趋利避害,保持经济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区域化是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考察各类城市参与经济区域化的获益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Byrnes和Storbeck(2000)的方法,基于城市经济效率的视角,考察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化收益水平,并基于Tobit模型对影响区域化收益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化收益存在显著差异,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化收益最高,长三角地区次之,珠三角地区最低。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发现,专业化分工和技术研发能力有利于区域化收益的实现,而外资的引进、政府的作用和城市空间影响则扩大了区域化收益,多样化分工和对外贸易对区域化收益的影响尚不明确,分地区的计量分析也基本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加强区域内与区域间分工,是实现区域化收益和提升城市经济效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就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等,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一体化速度和程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基于理论及实践的分析,认为,体制与机制障碍严重牵制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如果能在一体化制度方面有所创新,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必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珠三角城市经济联盟战略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再分大、小,不仅有违地理学常识和正在缩小的经济实力对比,而且势必延误珠三角经济整合的进程。珠三角经济区的地理面积不能适应当今粤港澳经济整合以及与南方其他省区协作的发展需要,有必要及时扩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区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整合已经自发形成以广(州)佛(山)城市群和珠江口特区群为双轴心的“哑铃阵”,突破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规划的“雁行图”。它呼唤相关城市的政府高层及时建立指导协调机制,运用政府运筹的“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合力规划与建造珠三角城市经济联盟的新布局。香港龙头城市的作用要集中表现为内聚区内资源、外拓国际市场,继续带领珠三角乃至华南走向世界。龙头、龙身和龙尾的城市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