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的法治进程之中,道德精神对于树立法律信仰具有重要意义。使公民树立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蕴涵公民认同的道德精神,诸如和谐、正义、诚信等要素必须成为法律价值的指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就是大学生群体基于法律价值良好而对过法律生活的全身心认同。大学生要"努力树立法律信仰"已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因为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真正建成,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自律意识以及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基本认同心理,也是对法律的权威性、正义性和社会性的理性认知。作为法学类学生,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不能缺失法律信仰,而强化法律信仰教育是提升法律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素养。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法学类学生法学教育与法学实践教学中法律信仰问题,从法律价值观、法学思维及法治文明等方面提出培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关键环节,即通过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理性认识;通过情感体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情感信任;通过内心认同,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坚定意志;通过现实活动,将马克思主义落到实践活动。文章从剖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特征出发,对“知”“情”“意”“行”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进行深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法律素质是由对法的科学认知、践行能力、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4个层面相互作用、有机共进而形成的统一体。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这个系统中的4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培养原则和策略,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全面提高和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传统的观念与法律的矛盾冲突不断凸显出来.传统的信仰价值体系处于危机之中,而新的信仰价值体系尚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社会价值系统处于一种断裂的状态,于是产生了许多法、理、情的观念冲突.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进行剖析,指出转型社会的断裂、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前司法因素是影响法律信仰培养的主要因素,并对法律信仰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法律行为概念与构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行为是从一般社会行为中分化出来的,是主体在其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能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其本质属性是意志性。导致的法律效果因法律调整领域的不同而与主体的行为目的或密切相关或无关联。  相似文献   

8.
会计关系的法律调整,即用法律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使会计行为成为会计法律行为.会计法律行为作为法律行为的一种,具有技术性、周期性、基础性和主体的特定性特征.会计关系法律调整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法律行为、会计监督法律行为和会计管理法律行为.会计行为只有具备了行为人合法、意思表示符合当事人的真实意志、行为内容不违背法律和职业道德以及符合法定的程序和形式等调整的有效条件,其行为才是有效的,才能产生会计行为主体预期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蕴含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将优秀传统礼文化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对提升教育实效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但要实现学生自觉追求传统礼文化价值,则需要从知、情、意、行等品德形成的心理四要素进行综合考量。深化价值认知、升华价值情感、强化价值意志、实化价值行为等是实现大学生自觉追求优秀传统礼文化目标的有效四维路径。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核心,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实现全社会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要求做到执政党依法执政,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控制行政权力,实现依法行政;改革司法体制,确保司法独立和公正;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培育和建立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就是人的法律精神现代化,树立法律信仰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人都信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法律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培育过程,不仅需要主体条件,还需要客体条件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法理学者持有不同的法律规范构成说。一方认为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或"假定、处理与制裁"构成;另一方则主张是"构成要件、当为要求与法律后果"。以法律规范的语义学定义观之,前者论述的其实是两条以上法律规范构成的功能复合体(或称为法律规整)的构成要素;后者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揭示的所谓法律规范的完整结构,仍可进一步分析。法律规范作为规范的构成要素至少有六个:行为主体、规范模态、行为、适用条件、行为的承受人和行为的客体。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期的中国充满了利益的冲突和观念的撞击,人们普遍感到精神焦虑、浮躁难安,甚至缺失了信仰和道德。生活的不安全感和前途的不确定性,迫使人们去寻求规则的支持,法律往往被绕开,道德在不断滑落,我国公民法律信仰危机正在蔓延。文章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危机的根源展开了相应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加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牢固其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人际信任分成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两个维度,组织公民行为分成指向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和指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两个维度,以200份企业人际信任调查问卷的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均与组织公民行为显著正相关,并且情感型信任比认知型信任对指向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更高的正向作用,认知型信任比情感型信任对指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更高的正向作用。同时,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表明,工作年限对认知型信任和指向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及指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调节作用显著,而对情感型信任和指向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及指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调节作用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成  赵东  江正圣 《全国商情》2012,(3):90-91,93
伯尔曼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依据是西方法律传统长期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宗教和法律有高度融合的历史传统。宗教和法律分离导致了对两者信仰同时衰弱。但西方的这种危机不会重蹈革命覆辙,因为经济交流文化融合不断加深,世界法主体正在形成,人们借助圣灵引导,将形成超越法律和宗教的世界法。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部门所独有的范畴 ,它的构成包括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即经济法主体 ,包括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两大类。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仍然是权利义务。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行为 ,它可以分为经济活动主体所从事的基本经济行为与经济管理主体所从事的经济管理行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法治进程中,人们对法律正义的追求贯穿于法治运行的始终,法治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法律实施的过程依赖于公民的信赖、支持与服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正义与公民服从的关系,在考量法律正义的基础上,认为法律正义与公民服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法律正义是公民服从的理论前提,公民服从是法律正义的重要环节和实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的生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法律信仰首先应从其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入手,即理想中的信仰状态和现实中的信仰状态,得出社会公众对法律信仰崇尚程度的高低与其所付出的法律成本息息相关,进而对如何培养普通民众的法律信仰做出对策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人权意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对于权利的追求和维护是每个公民都努力实现的目标。生存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为人们创造了很多为了谋生而出现的新的权利,劳动权便是其一。人们在实现自身劳动权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对此权利有所侵犯的行为,例如职场性骚扰。本文从维护职工劳动权出发,力图探索出法律规制职场性骚扰的方法,为实现公正的工作环境做出些许努力。文章从职场性骚扰的概述,反性骚扰的必要性,目前我国法律中存在的障碍和如何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