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亮  王建海 《时代经贸》2014,(4):319-320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债权债务关系之外的第三人故意违悖善良风俗,积极实施侵害的行为并给债权人造成损害。从各国法律实践和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成立基础来看,其请求权基础规范只能是侵权法一般条款,但具体的请求权规范又有差异。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的考察,我国法院在适用一般条款处理此类案件时,法律推理的过程不明,说理不足。笔者认为,产生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性质认识不清,惟有承认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债权的层面物权化的结果,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
第三人侵害债权问题在合同法领域因受债的相对性原则束缚而不能受合同责任规制,在侵权行为法领域又受狭义侵权行为观念的阻拦而倍受冷落。那么,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法律地位到底如何呢?债权能否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其理论根据何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霄玉 《经济论坛》2006,(1):134-135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债权具有相对性,即特定的债权人只能请求特定的债务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复杂。由于第三人的原因使债权人的合法债权受到侵害甚至无法实现的情况愈发常见,于是一些学者根据债权不可侵性对传统民法理论提出了挑战。对于债权是否具有可侵性,民法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肯定说和否定说。本文认为,债权具有不可侵性,债权的关系人以外的第三人若为侵害债权行为,则应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4.
佟林  佟楠 《经济研究导刊》2012,(15):234-235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现象频繁出现。将债权作为侵权法保护的对象,对其提供更多的保护和救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此趋势之下,承认债权不可侵性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相似文献   

5.
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来源于债的相对性,一直以来为英美、大陆两大法系所认可,被认为是合同制度和规则的奠基石。就中国目前的立法、司法实践状况而言,中国《合同法》在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问题上的相关规定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第三人侵害债权、代位权及撤销权等相关制度上还需进行进一步完善。对合同法中应当对合同相对性原则进行突破的地方进行阐述,以期能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6.
无权处分行为是相对于有权处分而提出的,这一规定与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确立的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着法律冲突。本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债权行为的相对性以及交易安全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对《合同法》第51条之规定,应当区分相对第三人的主观态度,来确定合同效力,同时亦为了保护原权利人的财产利益,法律应对善意取得制度做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第三入侵害债权是指有关债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入侵害债权的行为.在我国传统的合同法理论中,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是一项基本原则,若使该制度确立则是对债的相对性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债权转让指不改变合同内容的情况下,债权人通过债权转让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债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移于第三人的情况。由于债权转让在实践中涉及到三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转换,因此容易产生纠纷,以最高院在司法审判中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债权转让在现实中产生纠纷的原因以及处理方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玲 《经济论坛》2006,(19):132-133
公司法的传统观念认为,董事仅对公司承担义务,不对公司以外的其他人承担义务。不论其债权产生的原因如何,公司债权人都仅与公司本身有直接的法律关系,而与董事个人没有直接关联,因而股东和债权人都无权要求董事个人对其承担责任。为此,许多国家的学者主张公司法应突破传统观念,要求董事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承认第三人的利益,主张建立董事对第三人责任制度。本文所称的第三人指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一、责任的性质关于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性质,学者争议很大。在英美法系国家,基于董事对第三人承担的义务是一般普通法上的注意义务,认为董事对第三…  相似文献   

10.
许彩云 《经济论坛》2002,(21):39-39
代位权是指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的权利。根据法理,债具有相对性,债权人不得直接去支配债务人的财产,其处分应依债务人的意思;债权无涉及第三人的效力,债权人亦不得干涉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法律关系;债权主要是从债务人的财产获得满足,债的关系成立后,债务人的财产即成为债权的一般担保,即“责任财产”。因此通常情况下债权实现的保障有二:一是在债的关系中,设立某种担保;二是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诉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此两者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股东代表诉讼的产生切入,旨在探讨这一制度的本质目的。试图通过对这项制度法理基础的深入分析,达到明确公司、股东以及侵害公司权益的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指出这一制度合理性所在的目的。最后,对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股东代表诉讼的产生切入,旨在探讨这一制度的本质目的.试图通过对这项制度法理基础的深入分析,达到明确公司、股东以及侵害公司权益的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指出这一制度合理性所在的目的.最后,对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房二卖”问题中,涉及债权人能否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需注意的是此债权为特殊债权,不受普通债权原则上不能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约束。除司法实践常承认的主体条件外,还需综合考虑时间条件和实体要件等。在具体案例中,还涉及合同履行顺序的确定和虚假诉讼可能性的衡量。  相似文献   

14.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民法中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重要制度,它以风险防范为价值取向,旨在保护物权变动合意达成但尚未履行前,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性请求权。我国《物权法》首次确立了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物权法领域和债法领域相交叉的制度,它采用了登记这一物权公示的手段,保障债权的实现。当然,能得到这一制度保障的债权必须是特定债权,即以不动产或特疏动产的物权变动为内容的债权。  相似文献   

15.
债权的二维结构与第三人侵害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闽洪 《经济师》2004,(2):65-66
文章债权侵权的构成要素分析 ,提出了“债权的二维结构”的观点 ,区分了债权本身、债务违约产生的损害和第三人侵权产生的损害 ,以达到在债权人、债务人和第三人之间合理分配责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侵权性占有的法律依据是债权,因为债权而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行为被称作侵权性占有.当债权人基于债权而占有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之时,他人无法要求债权人返还原物.如果债务人用指示交付的办法将债权人所占有的动产交付第三人,债权人可依据对债务人的债权,主张第三人无权要求其返还原物.理由为,第三人对于侵权性占有人享有返还原物请求权和债法当中的返还请求权,如果第三人行使物权请求权,侵权性占有者可以使用对抗动产原所有者的抗辩理由对抗该第三人.理论上,当第三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和债权当中的请求权并存之时,应适用请求权相互干涉说.承租者依据买卖不破租赁对抗租赁物买受人的依据是,出租者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概括性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一、代位权的概念和特点所谓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债权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在债权保全限度内代替债务人行使其权利的权利,又称为代位诉权或间接诉权。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债权人代位权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肖辉 《经济论坛》2004,(23):115-116
代位权是指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当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权利已负迟延责任又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权利时,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次债务人行使其对债务人所负债务之债权的权利。我国《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债务人的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相似文献   

19.
债权保护的原因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新毅 《经济论坛》2004,(1):106-108
一个社会分工与交换的程度决定着其市场的完备和发达程度。交换能否正常实现,是市场所赖以生存的根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实质上就是通过市场流通或交换,债权人权利的满足或回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为主导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配置社会资源的制度转型期,缺乏健全的市场行为规范,导致债权面临着空前的危机。由于债权自身的相对权性质,决定了债权的弱势性,在实践中债权经常被侵害、被欺凌。债务人以各种方式逃避债务的履行,恶意欺诈、虚假投资、虚假破产等侵害债权的现象屡屡发生,社会交易…  相似文献   

20.
法定的债权移转导致我国保险代位权制度面临着双重法律关系纠结的困境,即在本应以被保险人与第三人的请求权关系为主线而展开的代位求偿的进程中却混入了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进而发生纠结,并给保险人行使代位权构成巨大障碍。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其背离了保险法损失补偿原则着重于分配补偿结果而非请求权的主旨。为此,有必要从英美法系权利法定代位的安排中寻求制度借鉴,消解双重法律关系纠结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