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兵团向南发展尤其是有效集聚人口、壮大南疆师团实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兵团统计数据,应用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对兵团南疆垦区及其各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南疆垦区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不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差异显著。当前,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特定行业发展,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加强劳动力培训及人才引进。  相似文献   

2.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变动必然反映在就业结构的变动之中。本文通过梳理1978年~2010年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分析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规模及其所占比重,得出结论:第一,新疆生产总值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第二,总体上来说,就业人数的绝对值在增长,但是各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低于其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较大。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有限,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支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此促进自治区整体就业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浅析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分化、转移及就业问题易文彬(一)新旧体制更替时期,农村劳动力分化和转移的主要过程及其类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逐渐分化、转移,就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化,其主要过程大致可以简...  相似文献   

4.
对比分析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显示了城市群中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未能协调互动以及城市群中九个城市协调互动程度的差异,揭示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因素造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服务业发展,创新构建制度体系,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四化"背景下,针对近年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用工荒、招工难"等问题,本文在分析2003-2012年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就业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基础上,根据该十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获得了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关联影响规律,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质增效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区结构的调整;加大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引导力度;重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四川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方法]文章以丘陵低山区遂宁市为例,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遂宁市大部分地区很难通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解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且外出人口众多;第二产业在增加遂宁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较大。[结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造第一产业结构,挖掘劳动力就业潜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展劳动力吸纳空间,实现三产互动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参照何建新的计算方法,具体测算出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VRS模式下以产出为导向的BCC模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输出变量,以就业结构偏离度、产业成长程度及城镇化率为输入变量,估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效率。研究发现:(1)由于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同质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整体技术效率虚高的假象。(2)东部地区在户籍制度,资本、技术对劳动力替代等因素的影响下规模效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其综合效率较低。(3)西部地区未充分发挥好当地的资源优势,综合效率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吸纳效率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5~2012的统计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弹性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势,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促使林业产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并且影响效应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因此,应重视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会,吸纳劳动力就业,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是促进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对阿坝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及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二三产业吸纳能力弱,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困难。结合阿坝州州情,在分析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受益面;提升劳动力文化素质,努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推进旅游产业振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道。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有9430多万处于流动和不充分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力,在政府现行统计中,并未被列入非农就业人数.而一旦把这部分已经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纳入相对应的统计序列,那么农业就业比重将下降近13个百分点,相应产业结构偏差与就业结构偏差缩小近13个百分点.据此,这一数据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相比,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国别案例.  相似文献   

11.
一、国际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判断上海产业发展阶段的比较依据。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都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都是下降的;而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都是上升的。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二者能够协调发展既是党的十八大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对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资源型城市的具体实际,分析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并提出要保持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势头,支持和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成德绵一体化发展背景,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成都市、德阳市和绵阳市三地2008~2019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联度进行分析。根据两者关联度实证结果得出,成德绵三市总体就业情况和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关联性最弱;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最大,显著性最强;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效果稍弱,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还有待加强。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优化措施,以实现成德绵地区产业和就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关系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本文通过近10年兵团就业人员在产业、行业、地区和单位等的分布情况,揭示兵团就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兵团就业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呈“一、三、二”格局;农林牧渔业就业比重较高;非公有制经济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就业人员减少,事业和机关单位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就业人员文化素质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技能结构趋于优化;南疆垦区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就业比重下降,北疆垦区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就业比重相应上升。指出兵团就业仍存在食之者众、生之者寡、青壮年文盲人口比重高、就业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探索新时期扩大就业的途径,为兵团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宿静 《农村经济》2003,(6):66-6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文明生活环境为目的 ,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 ,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既包括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 ,又包括跨行业、跨产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目的和主要动因就是要增加收入 ,改善生活。因此 ,以经济发展为依托 ,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城镇的有效转移 ,是新世纪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战略性选择。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  相似文献   

16.
章艳秋 《农村经济》2022,(7):136-144
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回流”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人口现象背后本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文着重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生产要素高端化三个维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三个命题,同时利用2000~2019年西部12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显著负相关,但将二、三产业独立检验后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提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2)伴随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人口与产业空间分布协调度均有所改善,资源配置合理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呈正向作用;(3)西部地区资本边际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纵向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区域人口流动分层效应显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流出与高年龄、低技能劳动力回流并存。基于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保持足够定力夯实西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切实强化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支撑;(2)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等问题,不断优化人口结构;(3)做好人力资本、科技教育等社会环境培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核心是农民增收.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转岗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对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从静态角度,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测度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然后从动态角度,应用Moore结构值、灰色关联度、时间平移法测算就业结构调整变化滞后产业结构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长期的发展,陕西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趋于均衡,但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且滞后时间为三年。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产业政策实施和劳动力资源配置必须兼顾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促发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一)产业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主要以实现传统产业科技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对劳动力要求不断提高。同时,适应市场要求,竞争有序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尚未形成,城市传统产业该退的没有及时退出,一些适于向农村梯次转移的产业也未能及时有效地扩散转移,没有为农村二、三产业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比较而言,一般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都明显高于当地劳动力,但与城镇就业人员相比,整体素质相对较…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农村就业问题研究马成文唐斯如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乡村人口占绝大比重,农村尚存在严重的劳动力剩余及就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如何消化吸收这部分劳动力,引导其进行农业深度开发和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实现充分就业,对于促进安徽省农村经济及至全省整个国民经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