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出现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活力.依据"教育应把生活作为一切教育认识及其活动的根源和终极意义"的理论,拟对大学外语教师角色定位为知识和文化的客观传授者;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懈培养者;学生价值观的崇高引领者和个性绽放的人文实践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外语教师应充满人文关怀地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学习方法有所引导和铺垫"和"让学生有胜任感"等关照学生内心和生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人文关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解决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其中,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德育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统一,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的统一,传道解惑与情感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倡导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实质。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途径,为学生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学生评教是普通高校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手段之一,评教结果普遍用于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为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但评价体系的粗放性、理论依据的落后等问题导致了评教结果的有效性和适切性受到质疑。通过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大学体育课程独有的特点,其评教工作也应按照体育学科特点进行科学设计,使大学体育课程评教体系具有"体育"属性,以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视角进行新的评教体系设计是新时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德育评价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风向标"。当前高校德育评价制约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多方面表现,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差异化、客观科学的德育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提升,为每个个体强化道德认知,指引道德规范,促进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6.
研究"个性学生"及其思想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视"个性学生"的存在,使"个性学生"享受以"爱"为核心的科学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绝对可能。研究"个性学生"思想转变的目的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本文在独立学院实践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校文学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着更多契合点,其思政元素融入有着内在机理,主要包括文学类课程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彰显独特的艺术底蕴和人文情怀。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应立足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强化作品细读,凸显"思政"本色;注重作品朗读,营造"思政"氛围;运用比较教学,突出"思政"主题;尝试课堂剧表演,体验"思政"力量,把课堂教学打造成德育融合的阵地。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大学教育中 ,重视科学教育 ,忽视人文教育 ;重视技能培养 ,忽视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因此 ,在数字化时代 ,我们更应关注人文教育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出现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活力。依据“教育应把生活作为一切教育认识及其活动的根源和终极意义”的理论,拟对大学外语教师角色定位为知识和文化的客观传授者;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懈培养者;学生价值观的崇高引领者和个性绽放的人文实践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外语教师应充满人文关怀地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学习方法有所引导和铺垫”和“让学生有胜任感”等关照学生内心和生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和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德育工作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德育的连续性,注重环境熏陶,在情景中渗透德育工作,坚持德育的民主性和人文关怀,通过不断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提高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教育要补救专业教育和科学教育之偏,就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只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比翼齐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济才能造就优秀人才:人文教育又叫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是关系人之为人的教育,是以文史哲艺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教育:大学人文教育既不同于专业教育,也有别于纯科学教育(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它不仅高擎人文大旗,而且倡扬科学精神;它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求知、生活、做人、做事,旨在引导他们掌握人文知识,形成人文素质,树立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境界。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师与人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转变。提升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提出了大学教师志人文素质的关系,提升大学教师人文素质,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升华思想境界,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对于大学历史使命与民族的文化创新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仍存在诸多困惑和误区.应采取的对策是:增强老师的主体意识和德育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和能力;在德育目标上,把理想教育与现实取向结合起来;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德育内容上,重视道德规范和基础文明;在德育方法上,坚持动情性与明理性的统一.同时在德育模式上,应讲究科学,发挥德育的防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长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弱化德育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高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平等、互动、和谐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优化大学英语课堂结构与培养大学生关键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上,采用课堂志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验证了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结构可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假设。因此,建议从师生能动者主体、教学资源和课堂规则、教学结构二重性三个维度入手优化大学英语课堂结构:在教师能动者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形成良性师生能动循环系统;重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和"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关系;丰富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物质性教学资源;形成一套以任务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语言课堂规则。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体育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上存在着与中小学雷同的问题,缺乏个性和层次上的递进关系,与学生主体意愿存在差距,使得大学体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需要确立具有大学体育个性的课程目标,选择符合大学生主体要求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大学体育教师队伍,再现大学体育活力。  相似文献   

17.
看一个国家可以看她的大学,看一所大学则应看她的精神。实施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途径,关系到立国之本。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同时学习吸收近现代人文精华。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不同专业的教学中,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建构体现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8.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社会和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提出改进德育的基本思路:1、明确德育的意义。教学生做人;2、突出德育对象,培养学生判断、选择、实践能力;3、充实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4、丰富德育途径,实现德育与“心育”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有机结合、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同时兼顾、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增强、主体性与社会化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也是高校德育过程的体现;高校德育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高校德育要切实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高校传统德育手段满足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适应不了思想道德发展的客观需要。文章认为,要想使学生思想道德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求真、从善、扬美的人性化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重在贴近学生实际,即坚持个性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特点;坚持主体教育,贴近学生的生理特点;坚持心理教育,贴近学生的心态特点;坚持团队教育,贴近学生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