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形资产评估与有形资产评估一样,主要是通过收益途径、成本途径和市场途径及其相应的方法进行评估.因无形资产本身的特殊性质,实践中更多地是运用收益途径及其方法进行评估.要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必须准确测算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随着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的推行,内部人交易全面解禁,随着市场信息量和流通量的高速发展,内部人交易行为日益频繁。公司财务事件前的内部人交易行为,成为了亟待考察的课题。本文利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1日公开披露的内部人交易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将每个季度分为4个时间段,将内部人分为高管和大股东进行研究。本文提供了内部人在季度盈亏公告前交易的实证证据,该证据对监管层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2007年-2010年发生并购事件并产生商誉的A殿上市公司并购后的市场反应.实证结果发现,并购协同效应是超额收益的来源,“核心商誉”要素创造了超额收益;并购中的超额支付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即“非核心商誉”要素与超额收益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信息》2011,(2):43-43
对基金持有人而言,基金年底的排名大战没什么实际意义,他们更看重的是所持有的基金能否持续给自己赚钱,而且比其他基金要赚得更多。海通证券对主动管理型基金超额收益能力的持续跟踪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选基的参考。虽然超额收益能力与各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的高低有一定关系,但持续大幅跑赢比较基准的基金无疑是长跑好手,可以令持有人的财富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评述了商誉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揭示了商誉的外购误区,明确了商誉的自创本质,并将自创商誉划分为"外围商誉"和"核心商誉",进而指出会计计量的重心应当指向"核心商誉"。在新超额收益论下,文章提出转化"外围商誉",评估"核心商誉"的计量模式,并对"核心商誉"提出"先定性,后定量"的评估思路。  相似文献   

6.
信息披露对内部人交易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国外学者逐渐意识到公司治理环境对两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我国的实践背景以及国外的研究新进展,本文梳理了国外有关公司治理环境对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关系的调节效果的最新研究文献,首先介绍了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的关系,引入公司治理环境因素,从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两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文献,然后考察了内部人交易信息引起的市场反应,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来探讨公司治理环境对内部人交易信息引起的市场反应的调节作用,最后展望了我国内部人交易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有效遏制我国内部人交易行为导致的超额收益现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高管个体社会关系网络视角,研究证券监管能否以及如何对内部人交易发挥威慑效应进而改善市场效率。研究发现,证券监管处罚不仅能够直接减少因违规交易被罚高管本人的内部人交易,而且还能够减少被罚高管的未违规亲属、同事等社会关系的内部人交易,并且上述威慑效应随着与被罚高管社会关系紧密程度的减弱而依次递减。异质性检验发现,上述威慑效应在违规处罚程度更严重、违规事项涉及内幕交易、违规高管涉及董事长或总经理时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监管处罚不仅能够降低内部人交易的获利程度,而且能够在降低内部人交易的情况下减少买卖价差、降低股价同步性、缓解股价崩盘风险。上述结果表明,证券监管能够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对内部人交易实现亲疏有别式的“惩一儆百”效果,进而改善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本文的研究对于完善证券监管、加强投资者保护、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国际碳排放交易作为《京都议定书》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已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与实施。碳排放交易既可能带来企业技术改进收益、行业生产率提高与产业发展、弥补资金缺口与吸取先进经验以及改善环境与缓解减排压力等方面的收益,也会产生市场进入与政策执行成本、CDM项目市场上的成本和风险、污染的外溢性效应、金融风险以及其他衍生成本,具体影响结果取决于两者的比较,通过碳排放交易,企业之间可以在既定的标准约束下实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9.
国际碳排放交易作为《京都议定书》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已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与实施。碳排放交易既可能带来企业技术改进收益、行业生产率提高与产业发展、弥补资金缺口与吸取先进经验以及改善环境与缓解减排压力等方面的收益,也会产生市场进入与政策执行成本、CDM项目市场上的成本和风险、污染的外溢性效应、金融风险以及其他衍生成本,具体影响结果取决于两者的比较,通过碳排放交易,企业之间可以在既定的标准约束下实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10.
熊珺 《湖北经济管理》2013,(24):130-131
本文通过对2010至2011年审核过会上市的中小板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IPO发行价格、市盈率、换手率对首日收益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他基本面因素对该收益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与国际发达的资本市场类似,我国资本市场也存在企业零(低)杠杆现象。基于1992-2014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及股票收益数据,文章使用事件研究法与日历时间组合法,实证检验了零(低)杠杆公司的财务特征及股票长期收益情况。研究表明,我国A股市场中的零(低)杠杆现象呈现扩大化及增长趋势,且零(低)杠杆公司具有规模小、上市年限短、市账比高、投资水平低及盈利性好等共同特征。研究也发现相较非零(低)杠杆公司,连续三(五)年零(低)杠杆公司具有显著的长期超额收益,说明持续的极端财务保守政策对于股票收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合理有效地开展适度多元化经营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超额价值在多元化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及超额价值的产生来源,探讨了多元化水平和超额价值的关系,并对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超额价值和多元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姚振晔 《南方经济》2019,38(4):62-83
作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重点与难点,内部人交易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如何有效监督内部人交易,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与公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一个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基于2007-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数据,文章探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人交易获利能力的影响,发现:(1)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会提高内部人买入行为的获利能力,会抑制内部人卖出行为的获利能力;(2)机构投资者对内部人交易的影响在卖出样本中存在截面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国有企业样本组和非两职合一样本组更显著;(3)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分析发现,基金投资者会提升内部人买入交易的获利能力,合格的境外投资者会抑制内部人交易的总体获利能力,其他机构投资者一方面会促进买入行为的获利能力,一方面会抑制卖出行为的获利能力;(4)机制路径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对内部人卖出交易的抑制作用存在提高公司盈余质量、提升治理水平和改善信息披露水平三种机制路径。总之,文章验证了机构投资者影响内部人交易的研究推论。  相似文献   

14.
分离式交易可转债是2006年11月开始在我国发行的一类公司债券,全称是“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分离交易可转债是债券与认股权证混合的一种创新型金融产品,在海外称之为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它是继可转换公司债之后我国又一创新金融产品。  相似文献   

15.
傅佳慧 《理论观察》2008,(1):147-148
本文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审视《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研究其执行中遇到的“近亲属”、“关联自然人”等概念的界定问题,明确授信余额与实际使用的额度的不同含义,对非授信类的一般关联交易和重大关联交易的界定标准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关联自然人应包括监事;明确授信余额的范围;重新界定重大关联交易;赋予监管部门“关联交易豁免权”等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雪  王潇 《北方经济》2010,(20):50-51
本文分析了内部人、内部人控制的产生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出现,剖析了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本质,认为内部人控制现象是经济发展一种客观必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探讨了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提出了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5年至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归一化的均线指标,构造了个股趋势因子。实证结果发现:该因子对股票横截面收益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经过CAPM模型和Fama French三因子模型风险调整后依然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8.
资源开采企业存在超额利润率已得到理论与实践上的普遍认同,而对其行业差异进行准确计量、深入分析,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并具有完善资源开采企业的成本核算、收益分配与信息披露的效果.文章以资源成本与收益分离模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并使用我国资源开采类上市公司2001-2010年的报表数据对其进行统计检验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开采企业存在超额收益率,且行业差异明显,煤炭企业收益率显著过低.据此,笔者提出了资源开采企业税收制度完善与改革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通过非公平关联交易转移利益的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之间非公平关联交易的目的以及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现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得出上市公司之间占用资金情况的结论,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售后租回交易是一项特殊的租赁交易,它是指卖方(即承租人)将一项自制或外购资产出售后,又将该资产从买方(即出租人)租回,其动机源于承租人(也即资产出售者)对资金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租赁形式在我国得到充分发展,但在实务中各企业的核算方法差异很大,该业务常常被作为"改善"公司业绩的工具.为此,<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专门规定,售后租回交易应被认定为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且无论哪种租赁方式,该资产的售价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都应予递延摊销.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防止企业通过售后租回业务操纵会计利润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需完善的地方.本文根据对准则的理解,就售后租回业务中递延收益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