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守拙 《中国金融》2005,(11):17-18
针对2004年全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迅猛的形势,今年3月16日人民银行首先出台了抑制房屋需求的金融政策,给市场发出了紧缩需求的信号。其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调控措施,以抑制投机需求,稳定房价。但从长期来看,现在需要启动有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工作,保障住房长期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
赫璐  郭祎达 《中国外资》2009,(16):46-47
从2004年10月29日到2008年12月23日重年的时间里,央行共12次调整存款基准利率,14次调整贷款基准利率。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需求;及房价层面的研究,来析利率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中国历次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来分析利率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机理,并希望能得出相应的规律性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中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志凌 《征信》2022,40(3):1-6
房地产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迄今为止尚未化解的社会“痛点”。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暴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居民居住需求和居住质量,对民生和经济都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因此,要破解住房市场难题必须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既要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的作用,抑制不合理投机(包括过度的投资)需求,也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只有准确把握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科学定位,确保房地产居住的核心功能,合理匹配政策工具,才能为解决社会“痛点”、化解潜在金融风险找到正确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2004年10月29日到2008年12月23日4年的时间里,央行共12次调整存款基准利率,14次调整贷款基准利率.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需求、及房价层面的研究,来析利率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中国历次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来分析利率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机理,并希望能得出相应的规律性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中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苌江  李明  翟秀峰 《时代金融》2011,(30):143+148
我国房地产市场过分的依赖于银行信贷,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信贷投量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另一方面,银行信贷与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均呈现出正的相关关系,并且根据供给需求模型,供给增加会降低价格。本文通过对银行信贷与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以及房地产价格展开相关性分析,并结合供给需求模型说明银行信贷对于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影响说明我国银行信贷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容量,并由此为国家宏观调控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言论     
《黑龙江金融》2011,(10):7-7
“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处于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一方面要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增加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给,促进普通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与我国住宅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住宅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思路应该是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大力压缩不合理需求,分流刚性需求,大力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  相似文献   

8.
房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探讨2016年中国房价为什么出现新一轮上涨、政府为什么担心房价下跌、现阶段中国房价为什么上涨过快并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等问题;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房价仍然会总体上涨,房价上涨压力会向二线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二线城市转移。为此,房地产调控应针对房价地区分化现象,实施差异化的住房政策;针对住房需求结构变化,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针对住房市场交易结构变化,调整房地产调控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内资房地产市场投资需求被抑制的情况下,外资流入的势头不断增强。外资对内资的这种替代,既有利于扩大房地产供给,引发行业模式的变革,也会带动投资性、特别是投机性购房,导致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加大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孰是孰非,有待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房地产市场回顾与2008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湛 《中国金融》2008,(1):47-49
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没有改变,住房供应紧张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制约供给的因素依然存在2007年房地产市场运行特点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供不应求是主因200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价格  相似文献   

11.
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庞大刚性需求的释放支撑着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而如何在保持调控的基础上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是我国金融业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以近几年某市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并从银行公积金贷款业务发展的视角得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1发达国家利用税收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经验 各国对利用税收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均有自己的观点和措施,如果抛开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不看,归纳起来其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税收手段这只“有形之手”,绝大部分情况下也都是针对住房保障问题的;二是为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和谐发展,对房地产市场的税收调控政策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对供给的掌控与对需求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建设必须考虑到住房市场的供给情况。一味推行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反而会扰乱住房市场的秩序。对县级城市来说,大规模建设保障房则是不现实的。针对各类人口的住房需求,除了保障性住房以外,房地产市场上还存在出租屋、商品房、小产权房等其他住房供给形式。实际上,在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现有的住房供给就能满足部分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利用。在一些县级城市,如果能完善出租屋的配套设施,能适度给"小产权房"一定生存空间,那么就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住房供应来分担部分住房保障的  相似文献   

14.
开发企业自发提供的产品偏向高端,加上我国租赁市场和二手房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住房市场供给结构不能满足普通家庭的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博览》2006,(9):4-5
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在过热状态中,高档商品住宅过量开发,中低档住房数量不足,房地产信贷依然过热,全国房价涨声一片,从今年5月份“国六条”开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实施供给结构和稳定房价的双向调控,近期,调控政策初显效应,房价上升幅度渐趋稳定,个别城市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考察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特征及其经济后果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具有正反馈效应的概念模型。认为由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特性带来的供给失灵使得房地产潜在使用需求受到抑制,投资需求得到强化,而这两者又放大和强化了房地产供给失灵,从而解释了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房价高、房屋空置率高的矛盾现象,指出房地产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垄断下的供给失灵,并提出通过增加房屋供给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来治理供给失灵、改善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0年4月以来,台湾地区开始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围绕《健全房屋市场方案》,从增加住房供给(推出新住宅政策、增加保障房供给、修改《土地征收条例》利于土地征收等)和调控住房需求(通过信贷、税收等市场手段抑制房地产投机)两方面入手,以稳定房地产市场、满足中低收入者和工薪阶层居住需求。台湾地区房地产调控虽然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其以市场调控方式为主、保障合理居住需求、法律法规介入及时等经验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缪燕燕 《新金融》2010,(7):50-53
由于投资渠道的匮乏,公众投资集中于房地产市场拉升了房价。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房价预期又进一步放大了投资需求,造成房价螺旋式上升。市场调控必须正视投资性需求,为巨额储蓄开辟分享房地产投资收益的新途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不仅能分流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性需求,从源头上消减房价上涨的压力,还能为房地产供给提供直接融资,减少银行信贷风险,是一举多得之策。发展REITs既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结合我国以住房建设为主的增量主导型市场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问题。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住宅用地供给长期不足,导致一、二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存在泡沫隐患。而从结构性的角度来看,三、四线城市的主要问题在于吸引力不足,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农民工市民化也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改革土地供给制度,以置换等方式增加城市住宅用地供给,实现"人地挂钩";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三、四线城市吸引力;三是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降低住房空置率;四是合理运用金融、税收等政策工具,促进消费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五是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房地产供给品种。  相似文献   

20.
政策直击     
《证券导刊》2012,(27):5-5
国土资源部12日表示,新一轮调控以来,随着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措施逐步发挥作用,投资投机性需求被有效遏制,以商品住房为主的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盘整下行态势。虽然上半年有个别城市再现高价地现象,但这并未改变市场整体偏冷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