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行业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其稳健运行与否关乎了一国经济的好坏与进程,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运行是金融监管当局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考验。瑞士银行业高度发达,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本文通过阐述瑞士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实践以及银行业采取的具体措施,为我国银行业应对"大而不倒"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刚 《上海金融》2012,(2):34-38,117
"大而不倒"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监管政策,自1984年正式确立以来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本次金融危机暴露出该政策由于巨大的负外部性和道德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本文归纳了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美国、英国、瑞士解决"大而不倒"问题的政策建议,指出我国监管当局应汲取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顶层设计,有效化解金融机构"大而不倒"带来的危害。一是督促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二是全面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三是坚持过程监管与危机处置并重,有效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银行治理问题充分暴露,构建有效的银行治理已经成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和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对银行治理的重要性、顺周期性、“大而不倒”的特性、信息的不对称、交易产品的复杂性和不透明、利益主体众多等方面对银行治理与非金融机构治理进行了区分;从“薪酬激励过于注重短期而忽视长期”、“股权结构过于分散”、“独立董事比例过高”等方面对银行治理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善高管薪酬机制”、“强化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基于包商银行破产事件,本文考察了打破中小银行隐性担保预期对银行融资环境、定价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并为中国银行体系监管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政策启示。在欧美央行持续加息的背景下,近期欧美银行风险事件频发,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瑞士信贷银行被收购。传统理论“大而不倒”认为政府必须救助大银行,原因在于大银行危机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综合国内外银行破产处置来看,政府针对中小银行的救助的市场影响也同样重要。包商银行破产是国内监管首次未对所有银行债权人进行全额担保的处置案例,打破了中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的隐性担保预期。  相似文献   

5.
张群 《海南金融》2010,(2):65-68
本文基于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的视角分析了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问题,从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业务运营监管以及市场退出监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对被监管者行为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即拥有良好声誉的监管者在准入监管中审核要更加严格.以保证获得准入资格的银行最优;监管机构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管,按照制度办事,代表政府实行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的查获银行的不规范行为,银行为了维持和增强来自监管者的“声誉溢出”,加强自身的声誉建设,也自觉减少采取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动机:在市场退出监管中,监管者出于声誉维护而避免了救助不足和救助过度行为,避免了过高的救助成本和社会财富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太大而不能倒"问题争论的本质是政府是否应该救助大型银行,从而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这个问题自商业银行和现代金融市场产生后就已经存在,只是其具体含义和救助框架一直都不明确和统一。本文通过梳理金融体系不同发展时期(包括中央银行产生之前的自由银行业时期、中央银行产生之后的时期等),政府应对"太大而不能倒"问题的方法和背后理念,旨在整理"太大而不能倒"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现存的根本争议,为当前国际社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深入思考的方向,以寻找更加合理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王飞  郑弘 《国际金融》2012,(10):63-6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对花旗、AIG等大型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产生的损失进行大规模的救助,形成了巨大的金融和财政成本。这引起了各国监管者对应如何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以防止出现"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问题的关注和相关探讨。系统重要性银行也因其具有的组织和业务结构复杂、负外部性、不可替代性、道德风险等问题,成为本轮国际监管改  相似文献   

8.
危勇 《南方金融》2008,(3):24-29
由于大银行倒闭的巨大破坏性,最后贷款人在救助中通常奉行"大而不倒"政策。考虑到救助成本是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函数,如果救助银行是最优的,那么救助任何一个更大的银行将也是最优的,这也意味着"大而不倒"救助政策在理论上的成立。在"大而不倒"政策下,规模和风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大而不倒"救助政策影响银行的规模选择和资产风险的组合选择,导致银行追求变得更大且更具风险。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场深刻的大银行大机构危机,危机暴露出欧美金融体系在大型机构监管方面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等大机构的监管是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本文提出,我国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应注重发挥资本的约束机制,促进风险有效处置,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公共部门风险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0.
数字     
《现代商业银行》2011,(8):11-11
巴塞尔委员会圈定28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全球银行业监管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目前已圈定28家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并建议对这些银行实施最高达3.5%的附加资本要求,以避免金融危机重演。所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可理解为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银行”。巴塞尔委员会7月19日公布的咨询文件罗列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陈琼 《中国金融》2006,(4):57-59
美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沿革及面临的问题 美国银行监管体系是伴随着美国银行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整个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建国初期,美国银行业基本上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各州政府接受银行登记注册并对其进行监管。联邦政府曾经试图染指银行业监管,但由于触及州银行的利益,各种努力均告失败。南北内战爆发后,为了推动银行住联邦政府注册以增加联邦财政收入,美国国会于1863年通过了国民银行法,在财政部下设立货币监理署(0CC),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再一次终结了欧美银行业繁荣的神话,危机中政府救助政策以及行业自救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写着全球银行业的格局.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甚至全球经济金融环境与危机前将有所不同,生存下来的银行将无法复制危机之前的模式,国际银行业变革的新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传统经营与金融创新、全能银行与专业银行、国有化与私有化、资本监管与亲周期性等充满争议的问题无疑是国际银行业在变革时代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1980-1994年间,美国经历了一次大的银行危机,大批银行在危机中倒闭。总体来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衰退,监管机构放松监管,银行业自身经营管理的不规范是引发这次银行危机的主因。虽然危机已经过去,但这次银行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改革,是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防控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再次发生。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安全与稳健运营已经成为一国有效金融监管的核心与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及主要国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和其本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的监管要求与实践,提出对SIBs的监管,应执行国际统一规则,并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重点、监管工具、监管资源等方面与中小银行有所区别。本文还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以"银行练好内功、监管内外兼修、市场加快改革"为基本思路,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以期推动银行、监管、市场三方协同推进下一阶段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美国“问题银行”数量逐步减少,同时银行业资本收益率也相应提高,美国银行业经受住了“问题银行爆发潮”的考验.实践证明,美国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应对了“问题银行爆发潮”,相关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次贷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写着美国银行业的格局。美国银行业将经历一轮市场结构的整合,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将进一步上升。随着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复兴,影子银行将继续萎缩,银行的杠杆率进一步降低,盲目做大表外业务和顺周期的经营方式将有所改变。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的全能银行仍将是美国银行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全能银行通过分拆之路从追求范围经济向归核化转变。全球金融危机造就金融监管改革的契机,监管机构将从资本管理、信息披露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对银行业实施更加全面严格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郭宏宇 《银行家》2011,(7):98-100,7
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仍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例如,监管力度与监管成本仍需权衡,救助成本的分摊机制尚不健全,政府的担保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道德风险问题未能根本解决。我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需要以此为鉴,结合中国实际,在多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低杠杆率、高流动性以及纳税人隐性担保的消除将大大改变银行经营模式,随着政府部门对银行业监管准则和监管方式的改变,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增添许多变数重树银行公信度2008年10月13日,英国政府注资近400亿英镑救助危机中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劳埃德银行。当年,这两家银行机构都处于资产负债表规模过大、杠杆率过高、对短期大规模融资过度依赖的危险状态,已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由于缺乏对濒临倒闭银行的处置机制和这两家银行对国内信贷的重要性,政府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增资救助。  相似文献   

19.
俞靖 《新金融》2006,(8):28-31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拥有比较健全发达的银行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渊源各不相同,各国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银行监管体制.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这几个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监管体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监管法律基础方面,美英日分别实行 “规范管理“、 “非正式管理“、 “金融行政管理“;在监管框架模式方面,美日英分别为“双线多头“、高度集中的“单一制“、“单线多头“监管模式;在监管制度内容方面,三国在市场准入监管、日常审慎监管、问题银行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方面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雷英 《新金融》2014,(12):21-24
大而不倒是金融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政府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再一次认可了大而不倒的观念。政府对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担保保证了它们能够借到更为便宜的资金,并以社会公众和其他机构承担代价的方式扩张,在风险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崩溃,以社会公众承担损失而结束。在社会公众的压力下,监管机构将银行生前遗嘱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以期结束大而不倒时代。生前遗嘱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其核心要点是监管机构跨境合作以及遗嘱安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