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减少银行信贷行为的亲周期效应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波动下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调整行为特征、资本缓冲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的传导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2000-2010年我国45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该问题分析提出的相关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银行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有别于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资本缓冲与经济波动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①(2)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在经济周期上升期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资本金②或权益的方式实现的;(3)我国银行信贷增速呈现出有悖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逆周期特征,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的正相关关系强化了银行信贷增速的逆周期特征;(4)资本缓冲会显著降低银行的存款溢价,而其对贷款溢价的影响并不明显;(5)资本缓冲对存款溢价的削弱作用更多地出现在经济下行阶段,而其对贷款溢价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经济周期并未呈现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Copula函数的CoVaR方法,度量了我国14家上市银行和整个银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通过比较在欧债危机发生前后各上市银行对整个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以及受整个银行业危机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单个银行对整个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和受整个银行业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银行的性质、资产规模,以及经济周期等因素.基于以上结论对监管部门在宏微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重要银行监管、逆周期管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决定国际排名前20家大银行20年变迁的内外因素分析,我们总结出20家大银行20年沉浮的六点主要发展规律。任何银行的经营都会受经济周期波动风险影响,而全球各地经济周期的趋同势头加快。国际银行业和美欧日地区银行业20年发展历程充分表明,银  相似文献   

4.
刘朝霞 《金融博览》2009,(13):22-23
经济周期规律的巨大影响以及系统性危机的严重后果始终是银行业宏观监管的工作重心,是体现银行业持续性监管的重要方面。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考虑到经济周期规律对企业经营与银行管理的巨大干扰及其不可逆性.有必要对当前监管模式进行延展,以求通过加强逆周期风险监管的微调而进一步提升监管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周芳 《西安金融》2007,(4):37-38
2006年12月1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这将对我国银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近年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状况及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银行业在这种形势和影响下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经济周期规律的巨大影响以及系统性危机的严重后果始终是银行业宏观监管的工作重心,是体现银行业持续性监管的重要方面.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考虑到经济周期规律对企业经营与银行管理的巨大干扰及其不可逆性,有必要对当前监管模式进行延展,以求通过加强逆周期风险监管的微调而进一步提升监管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7.
深入剖析经济周期性波动对跨国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研究并制定跨国银行应对经济周期的战略举措,是跨国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经济周期理论,以商业银行盈利增长速度和盈利稳定性两个纬度作为评判标准,对长期保持较高盈利且在危机中具有较强减震能力的优秀跨国银行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战略选择及行为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从全球机构建设、业务发展、风险管理和支持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举措,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资银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提供了思路和范式。  相似文献   

8.
银行业改革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以来还未经历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趋于放缓,未来应该关注经济增速下行期银行业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济周期波动是引起国内外股票市场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证券投资基金是我国沪深股市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本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与原因;研究了经济周期波动与股票价格波动的关系,探讨了投资基金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若干对策,如:调整持股比例、调整股票组合β值、创设行业轮动基金等。  相似文献   

10.
张青 《海南金融》2012,(12):26-29
本文从经济周期角度出发,利用我国1991—2010年间经济状态指数、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及实际利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状态指数变化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碳金融发展与中国银行业经营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经济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决定了中国银行业经营转型的路径选择,而碳金融业务的巨大市场空间、高成长性以及国际性则成为中国银行业经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和保障。文章认为,中国银行业在新一轮金融格局调整中,必须适应碳经济发展,加快确立碳金融交易定价主导权,推进碳金融市场建设,构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完善碳金融业务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2.
银行体系脆弱性是在银行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银行体系内多种风险的积聚状态.本文分析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周期性与内生性特征,构建出月度核心测度指数,识别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运用平滑区制转移模型(STAR)研究其动态演化路径,并利用自助抽样法对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较高,并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上振荡;其动态变化路径是非单调积聚的,从高区制状态返回到低区制状态需要较长时间:未来一段时期的银行体系脆弱性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胡婕  张茂 《金融论坛》2007,12(5):55-58
财政部于2006年初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对我国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它将对我国银行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管理产生影响.就总体而言,新准则的实施有利于企业披露信息质量的提高.从银行业角度看,新准则使银行的资产负债分类方式发生改变,有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使银行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得以及时反映,同时增大了银行经营成果的波动;新准则理念先进,预示着管理模式的变迁,对银行业的经营理念提出新的挑战,要求银行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加快转变经营理念,转变业务增长方式.新准则增加了银行进行资本管理的难度,并对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代表的监管新政是银监会依法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台势必会对中国银行业的管理和运营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本期银行家月度论坛请来多位业内专家共同探讨银行业如何理解和回应监管新政。  相似文献   

15.
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逐步进入了成长期,目前手机银行外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手机银行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当前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缓慢.本文研究分析了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手机银行越来越成为改变金融业竞争格局的新型服务渠道。同时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应对竞争的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中外银行在新业务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银行业大力发展手机银行,应该迎接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等各个方面的挑战,走差异化路线。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手机银行差异化发展的五个可行方向,试图提高手机银行业务对客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期间商业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改变传统上依靠资本消耗的增长模式,银行唯有坚持不断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十二互”期间我国银行业要在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必须加强业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从战略层面保证IT战略、IT架构和银行总体战略一致,加强信息标准化和信息整合,加强和完善IT治理,加强IT风险管理,改进内部创新机制,加强复合人才培养,以业务创新引领信息技术创新,以信息技术创新推动业务创新,推进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家》2009,(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富裕阶层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其迅速膨胀的理财需求为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而近两年来我国私人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私人银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遭遇了"中国式的困境"。比如:分业经营的局限,严重的金融产品同质化,金融工具的单一,以及高端金融人才的缺乏等等。正是带着这些疑惑,本期银行家论坛邀请到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专家,为我们解读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力、面临的困境及如何走出困境等相关问题。所有嘉宾发言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其所在单位。  相似文献   

19.
胡晔 《金融论坛》2006,11(1):3-8
中国银行业经营透明化既是改革的要求,也是银行自身成本-收益比作用的结果,还是银行外部监管者提高监管能力的要求。然而信息屏蔽收益的递减并非意味透明化收益的自然递增,事实上,透明化也加大了银行的名誉风险。名誉风险有社会性、内生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能为银行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为此,中国银行业应加强名誉风险的基础管理,科学制订名誉规划,建立管理责任制度。同时,要强化名誉风险意识,扩大名誉风险管理视野,提高名誉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实行专业化管理。就现实而言,中国银行业名誉风险管理亟待解决商标管理、改革面临的矛盾、透明化进程及文化建设等四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1997—2010年中国银行业规制的相关数据对中国银行业规制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市场约束、政府监管能力与资本充足率在促进中国银行业经营效率提高与降低银行业风险上不完全显著,但交互项对促进银行业经营效率提高与降低银行业风险方面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