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吴澍  邓超  徐利君 《创业家》2014,(1):32-33
许多中国创业者都想亲自去硅谷走一趟。2013年12月上旬,《创业家》组织了第一次"黑马硅谷之旅",50多位中国创业者回来之后,都用"震撼"来形容此行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创业家》2014,(12):26-27
正9月下旬,黑马营硅谷游学第三期成功举办,数十位优秀的中国创业者在硅谷学到了什么?9月23日,32名黑马学员抵达美国,开启一场长达8天的深度体验之旅。他们参观了硅谷最知名的创业企业,与一线的创始人面对面接触,如谷歌、Facebook、领英等。第1站:谷歌9月24日谷歌搜索专家、《浪潮之巅》作者吴军在此做了精彩分享——硅谷的起源,他总结了硅  相似文献   

3.
<正>一、美国众创空间经验借鉴全球进入创业大爆炸时期,十年以前硅谷不停地涌现出众创空间(硅谷称为加速器),这些众创空间最大的特点就是批量生产创业者,在全球有很大的影响力,使得硅谷成为全球创业者的圣地,很多创业者都要去硅谷打磨商业模式。有三个典型案例,YC、Tech Stars和500Startups。第一个案例是YC。对于从事孵化器行业的人来说都很熟悉YC,但是YC现在仍然很重要,因为它是驱动美国  相似文献   

4.
这波"复制到中国"会在未来几年消耗殆尽,聪明的资金会流到"中国创造"。或许,像微信这样为国际市场设计的产品会是真正创新的开始。今年3月下旬,为了给自己的新书《创业者手册》中文版做促销,史蒂夫·布兰克在中国呆了一个星期。以下是此次中国之行给他留下的部分印象。当每个城市都想成为下一个硅谷  相似文献   

5.
蒋字飞 《创业家》2014,(1):37-38
瀚海科技园是第一个中国人在硅谷建立的创业园区。我们准备通过瀚海科技园来初步了解硅谷的创业氛围,非常巧,正赶上一位美国创业者的路演。  相似文献   

6.
<正>从上世纪50年代起,硅谷引领产业创新进入第五代,也是全球最吸引人的创业乐土之一。硅谷的奥秘在哪里?2016年10月10日到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课题组对美国硅谷创业创新生态环境进行了专题调研,访问了加州伯克利工程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AMINO等5个孵化器、Google、基因泰克等5家创新型企业,共12家机构。本文聚焦在硅谷创业者身上,从创业者的一般  相似文献   

7.
李翔 《创业家》2012,(1):106-109
每一个人都希望和创业者一起工作。这一点在硅谷的生态系统中很重要。你要是敢于创业,大家就会比较尊重你,不管你成功与否,投资人都愿意投钱给你。  相似文献   

8.
苏旭 《浙商》2007,(1):84-85
朱磊现在的身份是红杉树(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是年轻的海归派和创业者。而一年前.他是美国WebEx公司首席架构师.是硅谷传奇人物朱敏引以为傲的大儿子。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中国创业者,接受失败和冒险文化很重要。21CBR:现在,硅谷创业的最新趋势有哪些?什么样的领域和行业是被关注度最高的?斯德布拉耶夫:第一个就是智能家居,或者说物联网。典型的例子如谷歌去年收购智能恒温器公司Nest。我们看硅谷的历史,60年代的创业潮主要是硬件为主,80年代直到2000年,主要是软件类的创业项目发展越来越好。而到现在,硅谷的创业潮又转回  相似文献   

10.
投资者不是"活雷锋",他们有他们的游戏规则。开始融资时,每个创业者都想走到最后,但其实很少有人能做到。那么,如何才能达成完美通关,如何才能让融资不变成一次受虐之旅?一份实用的攻略和几个高手的指点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李天放 《创业家》2011,(12):92-93
如果你是一个有Hacker精神的创业者,强烈建议你不妨试试申请YC,感受一下最核心的硅谷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斯坦福     
蒋宇飞 《创业家》2014,(1):39-41
第三天,我们在斯坦福先后聆听两位商学院教授的课程,非常震撼的是两位教授首先谈的都是硅谷对失败的态度,失败在硅谷仅被称为“创业的实验”。创业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失败是创业者首先应该学会的第一课,如果你没有做好失败的准备,就不要创业,因为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  相似文献   

13.
人物硅谷一个用激情和智慧书写历史的名词;一个网罗英雄王子的神话国度;一片用奇迹征服世界的魅力沃土。曹志刚,一位从硅谷回来的创业者,有着王子一样的年轻,有着英雄一样的气魄。今天的访谈就从他的硅谷经历开始。  相似文献   

14.
米雯娟 《创业家》2014,(7):13-13
正尚处产品打磨期的VIPKID,已做好了规模化扩张的准备。作为ABC英语联合创始人,自2009年开始,我经常出差到湾区。2012年初,在长江MBA读书期间,我曾到Johnson Cornell交换学习,那时也经常过去交流。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浅层次的接触。借助硅谷赛,中国创业者能够深入到硅谷核心创业圈。比如在教育领域,我碰到了犹他州推动美国在线教育的一位议员,而与其他互联网创业公司交流时,我感受到了教育科技行业的最前沿趋势,最后,大家变成了可以互  相似文献   

15.
Twitter开创后博客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年3月以来,Twitter突然走红,并获得了硅谷创业者的追捧。人们惊呼:"这是Web 2.0的又一创造!""你在做什么?"这个小小的问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商机。这就是今年最火爆的新生站点之一——Twitter开创的后博客时代。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文化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示范效应,学习和模仿美国的硅谷,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硅谷城"或"硅谷村"等,以为‘科技园区+风险投资+几所大学=硅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探索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对于学习、借鉴硅谷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本文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文化环境建设是建立和发展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关键并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在今天的中国,很多领域、很多行业还处在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创业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实力差距。所以,这个时代留给创业者的商机还是非常多的。  相似文献   

18.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硅谷?彼得森总结为五条:企业家、投资人、研究人员、专业人士(法律、会计等)以及技术工人。在两天的时间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拜访了脸谱(Facebook)、谷歌(Google)和甲骨文(Oracle)等公司,与硅谷的创业者、风险投资家以及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进行了交流,围绕着硅谷的成功,探论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创新之路。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出席讨论会的美方人员一致认为,造就硅谷的是其独特的、几乎无法复制的创新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以斯坦福大学为骨干的科研人员、富有想像力的企业家和敢于冒险的投资家,建立了相互依赖、相互激发、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东伦敦关系     
"美国划出了一片加州给科技公司创业者,而英国只划出一个转盘。"复制硅谷的众多梦想中,东伦敦的硅盘(Silicon Roundabout)收获的这个笑话流传甚广。但是,名字不大气,并不代表没创意。集聚于此的科技公司之间,是怎样一种生态关系?科技城地图(TechCityMap)给出的是一个"直播式"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陈怀临 《创业家》2012,(12):102-103
7放眼硅谷,大家都输了,马克·扎克伯格也输了。硅谷是一个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的大致参数为:1800平方英里,300万人口,130万个工作职务,平均收入为8.6万美金(含清洁工人"老墨"),37%是白人,30%是亚裔(中国和印度的"硅工"),37%是老墨(基本属于硅谷的民工)。其中,37%的人口为第一代移民,以亚裔为重(58%的亚裔是第一代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