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分析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耕地利用政策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2000—2020年黄河流域连续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量化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因果及空间交互关系。[结果](1)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年均减少耕地69.53万hm2,还林还草是耕地主要减少去向,2020年和2004年是退耕还林还草高峰年,中上游是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2)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上游地区长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产值增加有利,中游粮食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低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更多,中上游生态退耕对生态环境有显著促进作用;(3)从空间自相关结果来看,下游地区退耕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具有一致性,黄土高原南部和太行山附近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指标呈高—高集聚,鄂尔多斯高原地区退耕与农业产值呈小范围高—高集聚。[结论]退耕还林还草是黄河流域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退耕...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着手,进行生态环境的重建工作,可以在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在推广普及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深入了解具体环境之后再具体推进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本文从欠发达地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实行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欠发达地区进行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具体措施,最后对种养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认为应保护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科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才能促进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DEA非参数方法测度了1988—2005年中国各省份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不是很有效率,但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有着显著的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农业产出技术效率都呈下降趋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运用面板数据中的随机效应Tobit模型对影响地区农业产出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农业科技力量的加强都对地区农业产出技术效率的改善有正效应,但前者没有后者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情况,从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经济协调力3个角度切入,对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为科学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保障河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基于生态承载力构建农业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标准差化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状态空间法计算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指数。[结果]河套地区不同区域间的生态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磴口县和乌拉特前旗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弱。2000—2017年河套地区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经济协调力指数都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正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2017年研究数据表明不同地区都基本达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整体上农业生态环境处于较安全级别。[结论]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已基本达到可持续状态,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方式逐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但目前整体生态安全级别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保监督工作,进一步落实生态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是内蒙古乌盟地区主要栽培作物,也是一种高产作物,由于乌盟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和土地等因素,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马铃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利于块茎做种,在繁殖过程中容易感病,导致种薯退化,甚至丧失种用价值。为了保证种薯质量,发挥良种增产作用和延长使用年限,更好地发挥乌盟地区作物优势,在种薯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网室生产。利用网室生产马铃薯原原种是当前国内外一项先进的实用技术。它是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过程由室内培养到生产应用的关键环节,是生产各级种薯的基础。具体作法如下:一…  相似文献   

7.
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超 《中国农史》1998,17(3):56-63
改土归流以后,由于土家族地区劳动力大量增加、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普遍提高、以及清政府推行一系列发展生产的积极措施,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得以全面开发。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土家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汉族与土家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土家族社会的全面进步。由于农业开发的盲目性,土家族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给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31个省份2004—2012年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利用SBM模型度量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全面测算考察期内各省份农业碳排放总量,通过核密度估计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并就门槛面板回归模型方法考察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存在追赶效应;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提升趋势明显,农业生产效率表现出双峰趋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减排具有显著门槛效应,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乃是农业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中国农史》2002,21(3):18-23
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统治势力的进入 ,西南夷地区一些河谷平地和郡县治所周围的农业生产迅速达到了中原农业发达地区的水平 ,但是这些农业发达地区却为广大的农业未开发地区和牧业区所包围。这一农业开发格局的形成与秦汉政府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方式以及西南夷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与社会习俗是分不开的 ,它也保证了西南夷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节能型日光温室生产的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设施农业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通过分析影响该地区冬季温室农业生产的温光气候资源发现:温度指标南部优于北部,辽宁地区的温度变化受冬季季风影响呈东北低西南高的趋势;因少有阴雨雪天气,辽西、辽南以及冀北山区的日照时数多于其他地区;综合气候资源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将该地区划分为4个气候区,较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日光温室农业生产的气候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林西县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林西县是典型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直接威胁着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古林西县为研究区域,探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及其成因。在分析林西县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林西县区域生态系统运行状况良好,生态脆弱度较低,微度和低度脆弱区共占55%以上,极度脆弱区仅占5%左右。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林西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发生机制和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生态建设治理的重点方向,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资源、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5个方面对山东省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山东省生态环境划分为3个级别;研究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综合状况基本上由东向西逐渐变差,但局部区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郑慧  高艳 《中国渔业经济》2011,29(5):153-157
环渤海地区正作为东部沿海的新经济增长极迅速崛起。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成为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论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特征,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环渤海三省一市的金融生态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据此,论文提出了环渤海地区金融生态的建设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青海高原生态环境特征出发,具体地阐述了该地区生态的脆弱性,认为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缥果,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注意保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的平衡,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道路,提出了建立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去协调人地关系的初步对策,力求做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安全建设思考--以湖南西部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它的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沅、澧水流域和洞庭湖区的安危以及该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分析了该区生态安全的特点和发展态势,提出为实现生态安全,应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等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对策措施。要实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经济特色;加强林业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屏障;进行生态分区建设和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业;加强全民生态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浙江省丽水地区不同区域类型,不同单元,不同层次的生态牲提出了3个类型区和6个重点建设区的布局,以采取不同的建设途径和策略。同时,根据生态建设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国家和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遵循统筹安排,先重点后一般,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及转换、社会重庆等四大方面的工程和23个优势实施的重点项目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开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和水生态环境指标,对13个设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水平,并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针对其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表现上,苏南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水平最高,苏中、苏北其次,地区耦合度差异较大;总体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协调发展度的改善程度较大,苏中地区改善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城市居住环境景观存在问题基础上,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的复杂性、多面性、综合性、连续性,以及由于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的特点,考虑居住环境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特性和人类文化特性,提出了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设计的思路,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高度适应相互协调的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数据调查法,以武汉市黄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负面影响。[结果]农业生态旅游对黄陂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有效地促进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也存在农业生态旅游投资大、农民获利不均等因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前科学规划农业生态旅游,提供支持引导,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论]鉴于黄陂区农业生态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高于负面影响,为进一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综合协调各个方面,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其为推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we use farmers' actual experiences with changes in rainfall level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hese changes to assess whether patterns of fertilizer use are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rainfall patterns. Using panel data from the Central Highlands of Ethiopia matched with corresponding village‐level rainfal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ity of current year's fertilizer use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ainfall levels experienced in the previous year. Rainfall vari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mpacts fertilizer use decisions negatively, implying that variability raises the risks and uncertainty associated with fertilizer use. Abundant rainfall in the previous year could depict relaxed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increased affordability of fertilizer, which makes rainfall availability critical in severely credit‐constrained environments. In light of similar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major contribut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it uses panel data to explicitly examine farmers' responses to actual weather changes and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