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外开展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成熟,但国内除在2008年以前尝试过几单外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随着不良资产的持续上升,商业银行试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这一情况,本文从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较为严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处置不良资产的宗旨是,争取最高的净现值回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保全与处置不良资产,要合情、合理和合法。国外商业银行采取“内部消化、收购、兼并”等模式进行处理。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成立专业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保全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来保全和处置不良资产,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多方面原因,我国金融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与国际上优秀商业银行相比(一般都在3%以下,中等商业银行也不过在5%左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目前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金融风险就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到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必须下降到15%以下。因此,如何降低不良资产就成为金融理论界、实业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 99年我国组建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专门收购、管理、处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国有商业银行创造条件迎接加入WTO挑战的重大举措。随着不良资产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大量不良资产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 ,这些资产的管理责任同时也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正逐渐成为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工作。如果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未能及时跟上 ,这部分资产将出现管理空当 ,加大资产风险。因此 ,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经国务院批准,从1999年4月20日至10月19日,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分别承担对建行、中行、农行和工行所剥离的大批不良资产的收购、管理和处置,这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不良资产剥离是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乃至中国整体金融、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推向深入的一个契机,对此,中小商业银行艳羡不已,纷纷希望也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来解决困扰已久的不良资产风险,然而,这一想法是否必要,可行?如果可行,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有关操作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借鉴些什么?这些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目前国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出发点,其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国外专业投资银行共同设立SPV,将不良资产划转、估算、重新组合。“捆绑销售”组建资产池,试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相似文献   

7.
打包处置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的新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在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无疑是不良资产问题,这已成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中“最短的那块板”。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处置面临边际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收益不断下降的局面。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创新手段与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成为新一轮处置不良资产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以往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商业银行多采用账户扣收、协议清收、依法清收、破产清收、债务重组、以物抵债、资产租赁、拍卖、招标、协议转让、破产清算、呆账核销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现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结合国内金融环境及法律体系的具体情况.揭示了目前国内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用资产证券化对于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现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结合国内金融环境及法律体系的具体情况,揭示了目前国内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用资产证券化对于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尚丽媛 《河北金融》2019,(10):41-45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解决储蓄贷款系统的不良资产问题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策略。随着近年来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成熟,以及国内市场包容性越来越强,我国也在2016年将不良资产证券化重新搬上历史舞台,为我国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2016年5月重启至今三年,2005-2008年也有过探索,我国商业银行成功将部分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处理,获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但目前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热度不再高涨,其发行量也是与日递减。基于此,有必要将不良资产证券化这一处理方式的概念、流程、特征、利弊讲清楚,通过总结分析其他国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来阐述国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而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金融安全,最终就没有经济安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因此,控制不良资产比例的增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本就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不良资产形成的法律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孙杨 《西南金融》2004,(3):37-38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或呆账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贷款。有关产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研究认为,任何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内这是一种正常现  相似文献   

13.
按央行要求,到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将不良资产平均率降至15%以下,为此,中央政府首次允许外资机构介入该领域。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摩根斯坦利为首的国际投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抢夺国内不良资产。他们将得到的是“馅饼”还是“陷阱”?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界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歧入手,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进行了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目前的形势下是化解我国巨额不良资产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郭军 《金融与经济》2003,(10):18-19
本文从产业结构升级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关系的角度,提出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存在不同于体制因素所导致的结构性不良资产的现象,并提出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来为商业银行分担投资风险与提供市场退出渠道、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资产互换,来防范与化解结构性不良资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和2004年,国家组织四大国有银行,向华融、东方、长城、信达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剥离不良资产25769亿元,为国有银行消除了绝大部分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在国家已经明确表态不再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买单的形势下,新不良资产只能依靠商业银行自行消化。为适应新形势下不良资产转化工作的需要,商业银行除了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还应另辟蹊径,创新处理不良资产工作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工作实际效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我国四大商业银行都成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银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它们在各省、市、地区的分支机构也纷纷组建。各资产管理公司基本上负责剥离对应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中又以不良贷款为主。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处置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内外经验表明,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具体处置模式和手段是问题的关键。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集中处置模式,即由出资设立独立的金融机构统一剥离、收购、经营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日本的过桥银行以及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另一种是分散处置模式,即由银行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来处理自己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情况看,不良资产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障碍。根据国际经验。对不良资产处置损失补偿的方式主要有国家财政承担、中央银行承担、商业银行自身承担、第三方资金注入及发行货币,其中政府资金是主要来源。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现有国家财政能力、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实力、商业银行自身财务能力以及社会投资趋势的情况下。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损失补偿要采取合理分担、多种渠道实施的方式来进行,即通过增发国债、中央银行动用外汇储备、商业银行自身消化、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共同承担不良资产处置损失,为其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0.
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然而,不良资产不断涌现成为商业银行挥之不去的恶性肿瘤。在此背景下,转变信贷管理理念,导入克劳士比博士的“零缺陷”管理理论对商业银行信贷进行全面资产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世界质量与组织文化变革管理教育和咨询的领导者,美国克劳士比学院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500强”创建“第一次就做对”的质量文化:在国内,海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