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只要走进装置,她立刻就精神百倍,光彩四射。这小妹仔有大能量!"这位身高不到1.55米、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小妹仔",走在大街上也许毫不显眼。但在一向以来由男人做"主宰"的炼油催化裂化王国,30多岁的梁丽坚却是异常扎眼:她是业内公认的催化裂化生产专家,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今年五一前夕,她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2.
彭展 《中国石化》2014,(11):79-80
今年7月7日,李望明在出差途中,得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布的消息。他作为第三完成人的项目"新一代高性能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成套技术"获得初评通过。这是由巴陵石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在该公司尚属首次。此前一天中午,李望明从厂里匆匆赶回家,换下工装,连饭都顾不上吃,就马不停蹄地赶往高铁站,前往山东进行科研考察。  相似文献   

3.
<正>"我还将一如既往多出新成果,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把我的技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进行创新,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今年五十有八,中等个头,面孔黝黑,两鬓斑白,朴实憨厚,王天正生就一副典型的石油工人模样。但王天正又是一个"非典型"石油人——学历不高,技校毕业,几十年如一日勤勉自学,钻研创新几近"成痴";说话不多,但谈及革新成果时却有着指点江山的激昂。工作34年,完成技术革新成果近百项,手握国家专利27项,创  相似文献   

4.
<正>18岁的杨建国从最基本的泵工做起,反复学习操作规程,操作手感越来越好。这时候他能够驾驭这套装置的日常操作,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享受劳动",是杨建国的自我表白,也是他27年手艺生涯的真实写照。杨建国是高桥石化炼油二部润滑油加氢装置的操作师,1986年参加工作,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27年。27年来,他从一个小学徒一步步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从小学徒到行家里手1986年技校毕业后,杨建国被分配到高桥石化公司重整车间。他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从最基本的熟  相似文献   

5.
付强  邹海波 《中国石化》2014,(10):87-88
<正>胳膊和腿上的每一个疤痕,都是张振连上过的一门"焊接课"。2014年最炎热的日子,张振连正忙于广东华德工程建设的焊接。每天回到宿舍,他的工服上都积了厚厚一层白色盐渍,又硬又涩,用手一刮,就成块地往下掉。工作23年来,像这样的施工项目张振连参加了30多个。凭着一股拼劲和过硬的技术,他的焊接合格率始终不低于98.5%。几十年来,四建公司电焊工张振连荣誉等身:2006年天津市职业  相似文献   

6.
<正>"知识是成长进步的‘催化剂’,咱们工人有力量,有知识的工人才更有力量。"19岁,他高中毕业,带着父母"没有上大学,工厂也能干出成绩"的叮嘱来到仪征化纤;33岁,他参加了中国石化《聚酯增黏工种国家题库》的编写和前期审核,是编写组中唯一的"蓝领专家";40岁,他脱颖而出,成为仪征化纤瓶片生产中心首位高级技师。他叫周刚,仪征化纤瓶片生产  相似文献   

7.
张洋 《中国石化》2013,(6):68-69
30年前冒死关井时,他还发着高烧,远处的火光映在他的脸上,就像热血在熊熊燃烧。而如今,无论是在惊涛骇浪中抢险,还是在管理岗位上尽职,他苍白的脸,就像尘封亿万年的冰川那般坚定。一天下午,塔河油田突起沙尘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基地的员工正在食堂用晚餐时,突然门外闯进来一群满身沙尘的"兵马俑",带头的正是卫怀忠。1984年,22岁的共产党员卫怀  相似文献   

8.
2013年,胜利油田青工辩论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胜利井下作业公司选手陈述完毕后,评委点评:“拿出气势来!你们是彭洪军带出的兵,放到哪,都得嗷嗷叫.”  相似文献   

9.
认识桂友玉是通过对她的采访之后。桂友玉内向腼腆,文静淳朴,站在哪儿也引不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当你走近她,就会被她身上洋溢着的一种力量所吸引,并感受到一种真诚、朴素而又执着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今年39岁的吴彬是亚洲最大焦炉——联合焦化公司三分厂7.63米焦炉上的一名工长,也是该公司唯一的煤焦车导师。曾获得联合焦化公司优秀共产党员、首届“十佳”学习型职工以及集团公司“技术状元”等荣誉称号,2002年代表武钢参加“全国冶金行业技能大赛”获“技术能手”殊荣.2009年又获得了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11.
韦露 《广西电业》2010,(6):77-78
<正>近日,贵港供电局调度班班长黄桂华获广西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她的故事、感悟,正是贵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善于创新精神的最佳注脚。五年的电网调度工作,黄桂华同志尽心尽职,发扬了南网人想尽办法完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核八所承担了国家核能开发的重要科研项目,该项目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可谓任重而道远。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谭松培满怀创业豪情,加入到这支肩负着攀登科技高峰神圣使命的队伍中。在该项科研过程中,交织着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难以预见的曲折,更经历了无数严峻的挑战。期间,谭松培与核能开发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军令状"背后,那个不眠不休的人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谭松培从科研一线做起,经过不断磨练,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逐步提高,1998年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