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是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实用方法,它反映了区域内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哈尔滨市生态赤字为其生态承载能力的1.1倍,这表明哈尔滨市的资源供给能力已经不能支持当前高水平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哈尔滨市在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27年的"黄金增长",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然而,在持续高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经济结构失衡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危机也日期严重起来。中国凭借拼能源、拼资源、靠外需拉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增长一边倒的高代价性、投资驱动性、出口依赖性、低成本竞争性等特征。长期粗放式发展的结果造成中国经济内外失衡、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经济增长伴随高消耗高污染、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伴随民生日艰现象。我们必须要从一种依靠资源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所驱动的增长转变到靠技术进步、靠效率提高所支撑的增长方式上去。现在政府已经对这个作出了政治上的决策,并且正在大力的实现这样一个方针。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转变增长模式是非常艰巨的事情,而且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要有制度环境,必须消除体制上的障碍,这同样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位于江苏中部的扬州.没有苏州繁荣的地方经济,没有南京省会城市的地缘优势,也没有无锡发达的商业支撑。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地缘资源都并不富足的江淮城市.扬州电视人积极创新,不但在区域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广告收入跳跃式增长。  相似文献   

5.
区域内生发展成为国外农村、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成功模式,对我国农村、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区域内生发展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源科学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区域内生发展内容包括区域内生发展力量、资源科学利用与实现综合效益。区域内生发展单元由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等组成,文章从利益相关者、产业和城乡视角分析区域内生发展机理,构建区域内生发展机理模型,以促进区域内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到较高的层次,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趋势说明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他们看到了人力资源开发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发展不仅要靠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及产品的开发,还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最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是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为谋求在区域内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资本、服务和劳动力等)的自由流动而建立的一种区域性经济联合体,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和地区优势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式。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实现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经济优势互补和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扩大区域内国家(或地区)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  相似文献   

8.
郭华 《商业研究》2001,(6):88-90
过去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产业扩张,而今后则主要是靠需求拉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就能够起到这种作用,调动个人信用资源,实际上是将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重新组合,使之进一步融为一体,风险共担。个人信用是一种资源,资源里包含许多私人信息。如何保证这个资源的安全,用什么方法建立社会信息体系,需要统盘考虑。  相似文献   

9.
2004年在“宏观调控”声中度过 ,虽有小惊 ,却无大险。然而令人深思的是 :改革开放以来 ,增长稍一加速 ,不要多久就会因为资源瓶颈收紧、通胀压力增加而不得不减速调整的情况已经发生过多次 ,以后还会不会再次发生?我们能不能靠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稳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币值低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认为应使人民币适度升值以发挥汇率对增长方式的调节作用,从而获得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挑战,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型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文章指出,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实现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条件,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制度性障碍,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我国经济今后需靠国内民间消费的增长来带动.  相似文献   

12.
中央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经济工作理念和执政理念有了新的飞跃。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不等于发展。如果增长的成果并未惠及全体人民,增长是靠惊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换得,增长的主要动力严重依赖投资和外需而消费不能同步扩大,这种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缺乏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关键性转变,而在这两个转变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面向21世纪加快经济发展而制定的重人战略决策、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几个辩证关系,准确把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一、外延增长及内涵增长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两个途径:一是增加劳动者人数,即外延的增长;一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内涵的增K。内涵的增长又有两种,一种是节约劳动力的内涵的增长,一种是既节约劳动力又节约资本…  相似文献   

14.
<正>中央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经济工作理念和执政理念有了新的飞跃。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不等于发展。如果增长的成果并未惠及全体人民,增长是靠惊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换得,增长的主要动力严重依赖投资和外需而消费不能同步扩大,这种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缺乏人文意义。世界银行1974年的一项研究就注意到,经济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5.
公路交通运输长期以来都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保障前提,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公路交通运输功能的发挥实现区域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促进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物资、信息、人才和资金等的流动,促使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的发展最终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本文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特定区域的经济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7程度上还要靠区域外相关资源向区域内的可持续集聚,人力资源是首要问题,而高层次人才则是重中之重。目前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人才总量过少、梯队差距大、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流失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对此作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以前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反而不被重视。随着国际经济的衰落,投资,出口带来的拉动已经难再持续。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关键,对于经济增长尤为重要,近年来,消费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热议的论点,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学者进行研究,但是有关区域消费的问题上,研究者经常不考虑消费的空间异质性因素,特别是在研究一个大的区域内的消费问题时,由于各地区经济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知识创新,技术水平都存在不同,空间异质性往往存在。空间异质性对于消费研究的结果有很大影响。据此,以我国各省居民医疗消费需求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居民医疗消费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分布进行测度,看看我国各省居民医疗消费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为以后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中国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但由于长期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正约束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道路上要面临的严峻现实。本文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资源约束主要是资源短缺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耗竭问题,并简要分析资源对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影响。最后,探讨了如何在资源约束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是树立全新资源观,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产业结构转换升级,重点在于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拉美经济在巴西经济引领下,实现了强劲复苏,但区域内各国经济增长形势仍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应对当前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全球热钱流窜、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将是2011年拉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事实表明,增长的动力源自创新,因此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技术进步水平,能够有效补偿资源约束对未来增长的限制,从而实现有质量的增长。《资源约束、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书遵循新增长理论分析框架,建立数理分析模型,证明资源约束下实现经济增长的可能路径: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技术进步来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并利用随机前沿技术方法对全球及中国区域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