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我看来,读书不仅只是简单地获取一些知识,而重要的是在"净心",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份,真正要读书的人,不仅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更需要一种心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达到"净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观王冠助的花鸟画,无不让人体味到一种古朴淡雅、简练奇峻、苍劲俊秀的品质与韵味意趣。画,心画也,是画家心灵与性情的物化体现。画如果失去了这一内涵,也就徒剩物形的躯壳,因此,画家能画自己之性情与感悟,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应该说,王冠助深谙于此,他不仅努力做了,而且还以一种清新、自然的语言形式为我们展现了这种情景意趣。在王冠助看来,  相似文献   

3.
<正>古诗词不但能表达人的情感,而且可以记述人文历史。读古诗,可以欣赏到许多关于吟古钱的史诗;而阅读史籍,又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古钱币的趣闻轶事。虽然,吟叙的是钱这样的"俗物",但俗中透露出高雅格调及优美意境。我们在品赏这些诗文时,也了解了货币发展历史,因而我们可以称这些吟钱诗为"金钱史诗"。  相似文献   

4.
有一句俗话:“画人难画手”。手不但是人的第二表情,而且很多时候,手的表情,更能如实反映一个人的心思。著名当代作家冯骥才先生《摸书》一文,一个“摸”字,使爱书的心景图画跃然纸上。我与先生有一面之缘,那是1994年5月金融文学天津笔会期间,先生前来为我们授课。他衣着十分朴素,1米9多的大个子,淳朴自然中,只有深邃的目光,显示着大家风范。让人感到文字的实成,与做人的实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书家绍鸿     
李成海 《金融博览》2021,(19):90-93
书者,抒也,抒其情,抒其心,抒其意,抒其神,用多变的线条,以快慢的节奏,提按的轻重,顺逆的光涩,收放的疏密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是每一位书法家的最高境界.每一位有志书法这门艺术的人,均以此为目标."板凳要坐十年冷",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学习、继承、探索,已成正果,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唯一的道路.大凡艺术门类皆如此,由量变达到质变,加以感悟,积累文化修养,别无他路可循.绍鸿在书法的学习和追求上,以上述来衡量,亦不为过.  相似文献   

6.
张亚平 《时代金融》2012,(34):36-38
<正>如何定位绘画艺术的经济价值,有人认为,懂画,就懂画的价值,其实也未必。说懂画是非常狭隘的,多指懂绘画技法等等,画了几十年画的人未必就懂绘画市场价值,一个画家不一定比一个收藏家更明白书画的市场价值。中国画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及"陶情冶性、赏心悦目"。中国画还有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的历史使命。收藏中国画在我国是久已有之,但是绘画作品又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品,昔日绘画作品只有君王将相、达官贵人或文人、墨客才能享受,如今也能摆在百姓的客厅里,也能被工薪大众所接纳收藏,从更深意义上看,绘画  相似文献   

7.
近日,安徽"赖少其艺术馆"专业青年油画家吴晗华,将他这两年来创作的"画说自然"系列油画作品,拿给余欣赏.据余对美术常识的略知,西画--在意的是能够绘出"诗情",国画--注重的是能够写出"画意".而这么一个青年油画家能把自然风光描绘得那么有"神韵",并且极含中国画的"意境",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8.
《投资与理财》2014,(23):102-102
中国古语有云“字如其人”,谓其“书,画心也”,如此,“画”本身岂不是画心更直观的体现,也更如其人?所以,要寻别具一格的动人作品,就要去发现活得别有滋味的艺术家。 尤其当下影视表演日趋多元、图像信息传播日趋迅捷,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人们的体验也越来越丰富,这些都对艺术家通过静态要素来表达自我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欲使作品产生感染力,艺术家不仅要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更要有独特的内在体验做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9.
徐唐龄 《银行家》2002,(10):147
忙归忙,书还是要读的.新世纪来了,新事情多了,又是会议,又是论坛.透过空间和时间的隔膜,也许会突然发现,我们如今关注的重点难点,正是人家当年碰到的热点焦点.易中天先生说:"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往往就终身爱读甚至只读某一类书.这些书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决定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思想等等.比如毛泽东,依我看就是线装书读多了.如果多读些翻译书,情况只怕就会两样."又比如,人家有些老经验,对我们则是新观念.经过翻译整理,不仅适合拿来给"官"念,银行界的朋友也很愿意看.中央党校王东京教授等,近年既讲经济理论,又讲货币金融.他写的<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史>,连同其他几部"与官员谈",受人欢迎,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0.
秋菊 《中国金融家》2021,(1):173-175
柴广智简介:北京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思客》签约画家。在全国金融系统和北京市举办的画展中,经常能看到他的作品。他为人朴实,作品也是纯净的。已耳顺之年的他,作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源自其几十年如一日的砚边实践。  相似文献   

11.
囤积商品,待价而沽 商品囤积是商人在经营中惯用的方式.徽商中以"居积致富"、"积着起家"的事例史不绝书.明朝休宁人许贶经商于淮泗间,他"能观时变,上下其殖,居积致富",致使其家田园宅第"盛甲一乡".吴景芳,商于南陵,也是"居积成富",后来他的三个儿子承袭父业,"富益充矣".  相似文献   

12.
朱学勤 《银行家》2007,(1):128-130
70年后谈鲁迅--已经是争议而不是盲信,这一步来之不易.倘若鲁迅活到今天,他首先高兴的应该是争议,而不是磕头作揖.他留给后人的遗产是精神,不是商业或学术利润.满城鲁氏广告,以及为商业利润阻止人们对鲁迅的争论,只能证明鲁迅生前即开始疏离那座城市,确有几分远见.这个人也不会希望围绕一本书、一个人形成一个"学科",养活那么多文学教授,这从他当时对"红学热"、"红学界"保持距离,大致可以推断.  相似文献   

13.
<正>古诗词不但能表达人的情感,而且可以记述人文历史。读古诗,可以欣赏到许多关于吟古钱的史诗;而阅读史籍,又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古钱币的趣闻轶事。虽然,吟叙的是钱这样的"俗物",但俗中透露出高雅格调及优美意境。我们在品赏这些诗文时,也了解了货币发展历史,所以可以称这些吟钱诗为"金钱史诗"。而读这些古诗词,能感受到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进而反映出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说,钱诗蕴含着试金石,给人以很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刘娜 《金融博览》2013,(9):63-64
冯兴元1965年出生在浙江宁海。和他交谈,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学者思维",日常的故事总是能引发他理论的思考,以及用他所熟识的理论架构给出新鲜的视角和更深的解读。冯兴元说他在阅读和翻译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达仁道夫的《现代社会冲突》一书时感触最深的是其所谈及的一种生活哲学:一个人做一件事最好既有意思,又重要,前者是对于自己而言,后者则对大家而言。当被问及对他来说"这件事"是什么时,冯兴元一笑,先说,"还要可以赚点小钱才好,这是对家庭而言,也是学术的独立的必要";再说,"对我,当然是做学问,虽有苦,但自得其乐。"  相似文献   

15.
梵高之美     
《蒋勋破解梵高之美》是一本关于美的书籍.它讨论的是一个人的一些画的美.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那些画可能是美,画画的人肯定也了解美,他把他所理解的美定格在了他的画框中,留给我们.同时,我也认为,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我们很难对其想要表达的美有一个具象的解释.感谢这本书,让我有幸知道了梵高的画所要表达的具体的美,我以为那是一种大美!  相似文献   

16.
当国内出口商手持议付信用证,满心欢喜希望国内银行能为其办理"议付"时,他得到的答复多数是:"我们不做‘真正意义上的’议付,但我们可以跟受益人签一份‘押汇’协议,把货款提前融通给受益人"。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议付",指的就是UCP所称的"按指定行事"。银行之所以选择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押汇",无非是为了规避风险,其实"按指定行事"才是"三保险"的阳光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丁芒 《湖南地税》2006,(3):61-62
湖南邵阳山石先生与我是故交,《黄山石诗文读选》是我给他写的序。他一生多能。能文能诗,能书能画,能琴能剑,特别对中国书法发展史,颇有研究,他的临池工夫,我曾在宋陵《神墨碑林》见到。最近又在《中国收藏杂志社》上见到他的书法作品和作品点评文章,可见他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此次,他拟出册书法集,又请我为写前言,我在此就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和他一生在书法上的心路历程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章剑和 《时代金融》2013,(16):63-64
无论在工作和学习中,人们都非常看重勤奋。所谓"勤能补拙"、"勤奋出天才,实践出真知"等,都说明勤劳是取得成功、获取收益的必由之路。但在很多时候,勤奋的人并不都能取得成功,甚至还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甚至得不偿失。法国有一位叫奥里昂的老人从20岁起就决心做一名画家,他一直勤奋地画呀画呀,几十年如一日,但他的画却无人问津。终于,40年过去了,在他画了第9998张画后,他卖出了平生第一张画!他欣喜若狂。确实,几十  相似文献   

19.
雪之爱     
<正>喜欢寒冷的冬天是因为更喜欢雪雪,旷古以来就是骚人墨客的情感载体。不同的环境,表达的思想不同;不同的人生际遇,雪给人的意境也不同。"独钓寒江雪",给人的是一幅浩渺寂静的江上画面;"千树万树梨花开",给  相似文献   

20.
余大洪 《理财》2008,(7):36-37
全同在某大型家电产品公司工作,前几年因为工作特别突出被从基层职员提拔为西区的大区经理。他现在管理着10个人。全同认为自己是"富有人情味的人",但他的下属工作效率并不高。全同的下属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有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