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进一步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和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检验了消费中心城市对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中心城市能够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协同发展.消费中心城市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区域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发展,构建更具互动价...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第四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暨搞活流通,扩大内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层峰会按既定的议程即将落下帷幕,我谨代表北京物资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以及国外来宾表示诚挚的谢意!向论坛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通力合作、有序组织和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具有现实的含义,具有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趋势。应当从发展体育经济,振兴体育产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出发,积极寻求体育服务产品消费流通的应对策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农村流通体系构建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实施流通一体化战略来求解农村流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导向作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冉净斐 《商业时代》2008,(1):11-12,26
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运用自回归分部滞后模型及相关的统计资料,对我国的流通发展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经济理论研究而言,流通理论研究仍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进入新世纪应加强对流通概念和流通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流通体制改革的研究,对流通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研究,对流通秩序,市场行为以及流通领域的供求和价格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的资源整合与内涵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数量型规模发展,转为内涵的提高。根据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的基本评估和发展趋势判断,指出整合市场资源与提升市场内涵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加强现代商贸流通一体化,是构建数字经济下城乡建设的有力支撑,改善城乡之间贸易流动,对中国现代贸易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建设性贸易一体化尚未得到合理调配,为此,应分析城乡数字经济商贸流通所造成的影响,对中国城乡商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还应优化城乡商业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大数据,为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流通理论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各种经济学流派对流通理论研究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现代流通的特点及其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构建我国流通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最后从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界定、流通理论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学科体系的构建、流通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流通理论研究与学科体系构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学科视角不同,流通的含义也不同.本文将流通问题研究的学科视角限定为经济学或管理学,进而将流通界定为不包括货币、资金、劳动力、服务的有形商品或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流动,指出了流通与交换、贸易、商业、营销、分销等概念的异同.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用经济学与管理学两种分析工具对流通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两种流通理论,前者可称为流通经济理论,后者可称为流通管理理论.同时,本文用机构分析法、商品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社会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流通经济理论(学)的体系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与物流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粤、港、澳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物流联动、珠三角物流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珠三角地区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我热烈祝贺全国第六次消费经济理论研讨会的隆重举行,祝贺尹世杰教授八十华诞.在这里,我想讲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发展流通产业实现消费促进和结构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重要阶段,是生产和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以及愈加频繁的区域间贸易往来,流通产业不仅成为生产的先导,也成为消费的重要促进力量,流通效率的提高、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的完善成为决定消费实现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力量.流通产业的发展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产业,必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促进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源市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实现对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将河源市URI-AHP模型(流通业城乡一体化模型)分为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层三层次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及综合评价值权重,利用广东省2018年统计数据和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论证河源市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的阶段,通过分析发现河源市城乡流通一体化目前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针对此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通过农超结合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流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向成熟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15.
流通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以1981年到2004年期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财贸经济》、《商业经济与管理》、《商业研究》、《商业时代》(原《商业经济研究》)、《中国流通经济》、《财贸研究》等11类期刊上的流通文章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理论研究的发展,从研究内容、研究时间区间、期刊选择文章的偏好等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流通组织大型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流通引导生产模式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流通组织的大型化发展 ,将有助于通过我国流通业的整体经济实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流通国际化竞争。流通组织的大型化发展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角化等多种形式。本文在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角化理论的基础上 ,对流通组织大型化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加强流通理论创新 推动流通产业快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没有流通就没有交换,社会分工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流通是生产性劳动,能为社会提供有益的产品和有效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流通的利润是多元化的,是价值创造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价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商业本身是利他经济、利他行为,商业所有的利润都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之上.流通产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交换是经济的基础,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商业是现代城市的基础,零售业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看,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重视市场、重视流通、重视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摆正它们的位置,发挥它们的效率,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加快流通过程,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进而以较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经济的消费理论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已经历了以物品产量为主导的、以无组织化为特征的农业经济社会,以及以商品产量为主导的、以强组织化为特征的工业经济社会,正在向以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以自组织化为特征的网络经济社会发展。今天的网络经济时代,建立在原工业经济社会基础之上的消费理论对新型的网络消费的解释力度却大大下降了,网络消费的特点也正在突破传统消费理论的界域。有鉴于此,本文从网络消费的特征及其规律性入手,深入分析网络经济对传统消费理论的影响,并呼吁建立网络消费理论。一、网络经济的消费特征及其规律性如果我们将网络经济理解为是建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流通体制改革的30年历程,是逐渐破除计划流通体制的过程,也是市场流通体制逐渐形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30年来关于流通理论的研究,对催生和完善市场流通体制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把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理论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对计划流通体制的理论反思阶段(1978~1983)、逐步破除计划贸易体制阶段(1984~1991)、市场贸易体制的确立阶段(1992~2001)、贸易体制的完善与内外贸的融合阶段(2002~2007).文章指出,在30年来我国流通和贸易体制改革中,主流的观点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但也存在着反市场化的改革思想.30年来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超前探索,目的是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流通体制.30年最可贵的经验是,中国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