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手中的这摞手稿,倾诉着一位老柴达木人一生对柴达木的眷恋,道白一个人生命最后的道白。此时,手稿化为心灵语言通往心灵感应深处的通行证。死指肉体,而用生命留下的文字,却可以使生命的心路变长、延续……攥着这摞手稿,他生命的重托重如泰山;打开这摞手稿,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笑容长留在我的眼前。他生前就最喜欢笑,他爱人对我说,两年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肝癌,他依然平静地笑笑,让我给他拿来纸和笔,便开始每天写啊写,写得满头大汗,写得手不停地抖,写到动情处,他总要老泪纵横地念给我听。他写下这三万多后,我一看,写的都是他儿时的家乡和他心…  相似文献   

2.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整整那20年间,柴达木烙入我心里、甚至是骨髓里的烙印.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因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21岁至41岁,完全、无私、真诚地献给了柴达木,献给了那片广袤、荒芜、丰饶、神奇、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土地了.  相似文献   

3.
2008年秋,为了我拟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戈壁》,我曾重返柴达木,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到察尔汗,到大柴旦,到鱼卡,到马海……走遍了我曾经在柴达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拣拾起我四十二年前至二十二年前之间的所有记忆.最后,当车过鱼卡,要向当金山进发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我下了车,面对柴达木的方向,虔诚地跪了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心中向柴达木泣说:"柴达木啊,我的母亲,我的第二故乡,保护、养育了我这个'黑五类子女'的荒凉的土地,这一次,泽群是真正的走了.我这等年纪,要再返柴达木,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柴达木啊,走出柴达木,才知道这一颗心,是永远地走不出柴达木的了.我为您,奉献了我的青春与健康;您也给予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与'财富'.我的个性里,已融入大戈壁的辽阔与旷达;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巴音河湛蓝激情的河水;我的灵感中,迸发着只有柴达木夜空里才有的一颗一颗璀璨的大星星.待到《大戈壁》写峻出版,我很难会再来柴达木来看您,但我一定会寄一册《大戈壁》,让柴达木的友人在巴音河畔,寻一个并不惹人的小小地角,擦柴引火,一页一页将这二十万余字的小说焚烧,以祭奠我在柴达木生活过的一切,以感恩我在柴达木的所有友人,以记录某一段我的人生在柴达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开发建设短短30多年,使亘古荒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柴达木人在环境严酷,条件恶劣的“生命禁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创造历史奇迹?这就是柴达木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作为柴达木人的精神支柱,激励一代代柴达木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实现了柴达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繁荣,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中国文坛,还是在人们心里,李若冰的名字都与柴达木连在一起.柴达木在他笔下生辉,他的<柴达木手记>一版再版,感召了几代人.从没见过哪个专业作家能像他那样,一生五次踏进柴达木,他的双脚曾沾满柴达木的盐碱,他一身曾裹挟柴达木的风尘.他把笔触深入到柴达木的角角落落,写他遇到的每一位柴达木人.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情结     
北京是个好地方.有人会问,说这话有必要吗?谁会说北京不是一个好地方呢?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虽然北京是个好地方,却有许多柴达木人难以适应.他们来北京定居后,心中还是想着柴达木,嘴上还是离不开柴达木.三五月份,遇上北京的大风天,就会脱口而出:"柴达木的风刮到北京来了!"看见花园里的奇石,就会说:"这个像柴达木的英雄岭.""那个像柴达木的油砂山."从退休大院到市场之间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小路,被命名为"柴达木小路".柴达木很奇妙,情感这东西也很奇妙,于是两者胶结在一起,成为搁在柴达木人心里永远取不走、割不断的柴达木情结.这些联想就是柴达木情结生长出来的枝蔓花果.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孕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柴达木精神.其"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是柴达木开拓者用热血和生命播洒的、由一代代柴达木建设者用勤劳和智慧培育起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每当柴达木人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是这种精神让他们战无不胜、勇往直前.过去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能为一个地方而流泪,那是一生的幸事. 柴达木总是触动我的心灵.从青丝长发到两鬓斑白,从身在柴达木到移居都市,不知有多少次,是柴达木让我泪水盈盈!  相似文献   

9.
上篇 一个神奇而富饶的柴达木,是苍天赋予大地的一块西部热土. 一个激荡着大开发热潮的柴达木,是柴达木人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而创造的我省乃至西部一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之意,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这是我国的四大盆地之一.而德令哈,是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一个小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所在地,许多人没听说过.当过文青、喜欢文学且年长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1988年,诗人海子经过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日记》一诗,其中"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在人群广为流传.海子的德令哈是寂寞、荒凉、绝望的德令哈,今天,我要谈论的并不是海子的德令哈,而是更为广阔,有着青春、热情和故事的柴达木,特别是因柴达木而诞生于30年前,由海西州委主办的社科刊物《柴达木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1.
阿吉老人     
我不知道古往今来已经有多少人先后进入过柴达木,我也不甚清楚第一个闯进这片不毛之地的人究竟是谁。据说,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好几位外国探险家走进了这片瀚海,有印度的探险家辛格,瑞典的斯文定,匈牙利的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人曾经赢得社会的赞誉是因为拥有一种精神--柴达木精神. 精神是巨大的社会动力.精神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上个世纪的50年代,就是柴达木精神凝聚着柴达木人的心,铸造了柴达木人的钢筋铁骨,呼唤过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来柴达木奉献开拓;就是柴达木精神的力量改变着荒漠,创造着奇迹,推动着柴达木的历史车轮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13.
1968年夏季,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到艰苦的柴达木.那一年分配到柴达木的大学生有600多名,全都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分到生产一线.到钻井队的被称为"柴达木第一代戴眼镜的钻工",我是其中的一名.一年后,我当上了司钻.  相似文献   

14.
得知李老病逝的噩耗,禁不住泪水涟涟。不久前还给李老家去了电话,从李老的夫人贺抒玉老师那里知道李老身体不太好,令人担忧。但是我坚信他会很快康复。在我和许许多多柴达木人的心中,李老的身体就像钢铁铸就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与诗人李季就在柴达木生命禁区与第一批挺进盆地的勘探队员一起击败了死神,1993年他第五次进柴达木时已年近古稀,依然神采奕奕。李老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坚  相似文献   

15.
由我编剧、张华勋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彩色宽银幕电影,在上个世纪的1985年摄制成功,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这是柴达木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反映柴达木开拓者生活的故事片电影.也是我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时光如梭,往事如梦,不觉间已整整20年了.这期间,柴达木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我,于告别青海16年之后业已正式退休.  相似文献   

16.
我与《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结缘是在这个刊物诞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的一位部长,他送给我一本《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我就利用会议的间隙拜读了起来,没想到她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因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已经把柴达木开发的事议已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而我当时已被调到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一个真人",这是著名诗人白渔在姜维周先生结集出版的摄影画册近作一<柴达木自然奇观>序言中的赞语. 是的,姜维周是一个真正的、忠诚的柴达木人.他真诚,是因为他对柴达木有一颗永不泯灭的滚烫的心;他真诚,是因为他对摄影艺术有一份无怨无悔的追求;他真诚,是因为他是一个退而不休的"老干姜"(自嘲).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种永远的思念永远的疼.这是一个终生的记忆终生的梦. 从21岁到44岁,我在青海生活工作了23年,而其中,有19年是在柴达木里盆地里度过的.这一段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马海:2年;格尔木:1年;大柴旦:8年;德令哈:8年--我全献给了柴达木.  相似文献   

19.
接受作者的委托为《柴达木开发史》一书作前言,我内心是深感惶恐的。但作为一个柴达木人是很愿意借此一隅说几句话的。一《柴达木开发史》为我们展开了一页页壮阔的历史画面,记载了“聚宝盆”柴达木悠久的开发历史——  相似文献   

20.
在我对柴达木文学的记忆中,总有两个人出现.一个是高澍,一个是索宝.他们都曾供职于<瀚海潮>,也都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