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间纵向协调是横向竞争的“剩余”,财政体制运行的效率取决于政府间横向竞争和纵向协调的合理搭配。行政、财政体制“扁平化”改革在不同的经济生态下会通过政府间竞争导致不同的均衡结果。政府间财权、财力、事权的策略性配置能够推进政府职能转型,而策略的选择则与职能转型的过程、阶段以及社会偏好的可辨识性、异质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3.
李坤 《山东经济》2007,23(5):77-79
从宏观背景分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一、理顺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推动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建设;二、从制度上破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着这一目标定位,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要以减少财政层级为突破口,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理顺上下级财政关系,建立起规范的地方二级财政体制,以此来带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虚化市级政府,从制度上保障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5.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选取我国2012年—2020年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在空间上存在正向交互效应;财政分权与政府竞争推升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地与邻近地区间财政分权与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正向空间互动效应。因此,今后应更加注意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长期潜在风险,优化中央支付在地区间的分配制度,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与邻近地区建立竞争合作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引起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空间互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互补性,即一个地方政府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财政分权和对外开放度对相邻地区政府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可从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官员交流与激励、建立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着手,促进地方政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发挥正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财政分权、FDI竞争与地方政府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一个两级政府框架下,构造了一个包含初始禀赋差异的FDI税收竞争模型,分析两个地方对FDI的竞争及其效率含义,并考察垂直分权安排对竞争效率的影响。文章发现地方政府之间的Nash竞争将损害处于优势地位的地区,采用最小化社会福利损失的中央财政税收政策可以减少地方竞争的扭曲。另外,从竞争公平角度出发的差别化税收优惠政策也可能提高总社会福利,在一定条件下,一刀切的社会最优政策反而不如有差别的公平竞争政策,中央政府可以考虑因地制宜的差别化政策,减少地方政府竞争的损失。文章还对我国地方政府针对FDI的减免税竞争等财政竞争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的地方财政风险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英 《山东经济》2008,24(6):94-97
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债务风险,并且财政风险向县乡集中,风险来源复杂,隐性风险突出。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向竞争导致财政风险向县乡集中;引资竞争使得地方政府陷入囚徒困境并导致地区间财政差距扩大,加剧了不发达地区的财政风险;处于制度软约束环境下的地方政府竞争表现出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是地方财政隐性风险的重要原因。建议改变官员考核机制,深化财政分权改革,规范地方政府竞争,建立并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9.
“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省管县”财政体制应完成三大任务:政府资源统一配置,重新配置省与市、县(市)之间的共有事权;财力与事权互相匹配,非税收入由体制外分成转为体制内分成;转移支付合理透明,整合省对市、县(市)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各不相同,该文把其概括为资源模式和制度模式。在资源竞争模式下,注重对生产要素的争夺和占有、强调对产业竞争力的培养;而在制度竞争模式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并降低制度成本,减少“制度腐败”,促进地方政府间相互信任。因此,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必须由资源模式向制度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山东建设》2005,(23):21-21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综合体改司司长范恒山在一个公开场合说,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减少行政层级。近日,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贾康业指出,现行的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财政体制,是形成基层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解决负面效应的可行办法是,在省以下率先启动和进一步推动“省管县”和“乡财县管”的试点,逐步形成“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2.
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财政体制的根本改革,乃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主题就是“变革世界中的政府”,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寻求提高政府有效性的途径,以更好地为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服务。党的十五大曾明确提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现阶段中国改革的最主要的挑战是国家转型,政府不再控制所有的经济行为,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政府与市场是驱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大轮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的问题,是一切矛盾和…  相似文献   

13.
高翔 《宁波通讯》2012,(3):33-34
财政管理体制是确定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划分各级政府之间财权和财力,以及同级政府各财政职能机构之间职责分工的一项根本性制度。从广义上看,财政管理体制包括政府的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两个方面,税收管理也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15.
美国财政体制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刘薇 《天津经济》2009,(8):54-56
一、推进扁平化改革和财政“省管县”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改革财政体制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首先应当考虑推进扁平化改革和财政“省管县”。扁平化管理理论认为,信息传递链条越长,信息失真率就越高,信息传递速度就越慢。在知识经济时代,少层级、大幅度的扁平化结构是现代组织层级结构的主导模式。就政府管理而言,我们实行扁平化改革意味着权力下移、基层组织的权力增加,有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省以下分税制的真正贯彻。我国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政府层级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按照“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原则,五级政府相应设置五级财政,弊端曰益凸显。鉴于我国政府层级与财政层级过多,应着力构建“中央政府一省级政府一县(市)政府”三级政府体制,相应形成“中央财政一省级财政一县(市)财政”三级财政体制。这种三级政府与三级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两项重大改革:一是逐步取消市管县体制,  相似文献   

17.
18.
荣光新 《特区经济》1990,(2):35-35,34
<正> 一、新体制的抉择方向当前,财政界对分税制议论纷纷,颇有以分税制取代包干办法之势。但对分税制究竟应该如何实施,是划分税种,还是划分税率,抑或是划分税额,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不过,却普遍认为:分税制是改革的方向,但条件尚未成熟。根据以往的改革经验,一个改革方案在全国普遍实行之前,一般要先选择几个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那么,我市是否是分税制试点的理想地区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1、我市税种与内地不同。海关代征税占我市财政预算内收入的40%左右,而内地要么无此税种,要么全额上解中央;2、我市税率与内地有别。内地所得税税率为55%,而我市所得税税率仅为15%;3、我市财政虽不直接向企业投资,但用于公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优惠的财政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建区十年,我市经济实力获得了极大增长,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优惠的财政体制。1、优惠的财政体制促进了我市整个经济政策体系的高效运行。建市初期,我市经济基础异常薄弱,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百业待举,而财源十分枯竭。为了发挥经济特区“四个窗口”和“两个扇面”的特殊功能,我市需要按国际惯例运作,参与和借助国际市场,并从国际贸易中吸取养分。为此,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实行一套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政策。中央赋予我市“收入全留”的优惠体制,成了我市经济改革的财力支柱,它  相似文献   

20.
王峰 《特区经济》2005,(6):173-174
1.现行的财政包干制度,导致一些政府部门或基层乡镇政府向农民、村集体收费。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但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够明确且事权与财权不统一,由此造成地方政府尤其县、乡镇和农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往往有事权而无财权。同时这样对于诸如道路交通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县、乡镇政府无力凭借本级财政收入来提供,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又非常有限,只好向农民和乡镇企业伸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