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关资料,较为系统的分析了第三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现状及特点。分析认为,我国第三产业整体保持了较强的吸纳劳动力能力,并具备继续扩大就业的潜力。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增长弹性分化明显,高弹性组表现为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特点。尽管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轨特征,通过国际比较,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就业比重过低、新兴服务业就业比重不突出的特征明显。最后,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通过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及就业增长的有关数据,对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做实证分析,以期能为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增长提供证明。  相似文献   

3.
雷淑伶  杜琼 《北方经济》2009,(18):63-64
本文基于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数据,运用时间序列模型计算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并借助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对内蒙古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了解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及第三产业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4.
我国第三产业各分行业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果 《特区经济》2006,(1):325-32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吸收就业的主力军,本文主要通过对第三产业各分行业的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第三产业内就业结构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一些分行业就业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也关系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十五”规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36%,今年底,我国将加入WTO,第三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困扰,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就业问题再次凸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如何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缓解就业压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分析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然后指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比例的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理论和现实都证实这一客观趋势。但如何在第三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不变或者甚至提高的前提下,保持就业增长,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即拟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江浙沪2省1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以期分清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不相适应 我国农村2001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990年城市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币)水平,但是去年农村中第三产业就业占有率(农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农村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只有一成左右。而1990年城市中第三产业就业占有率(城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城市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了五成左右。从而农村收入水平不是影响农村中第三产业就业占有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经济》2010,(4):35-35
就业比重比产值比重还要低,只有30%多,发达国家占到80%,低了40多个百分点。为什么我们第三产业始终发展滞后呢?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务院就提出了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现在时间过去了十几年了,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我想原因还在于我们的政策。最近我做了一些研究和分析,制约我们第三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税收政策,我们第三产业的税收负担跟发达国家比要重得多,包括第三产业水费、电费,都要比第二产业的高,这是很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李建中 《浙江经济》2005,(11):18-21
多年来,关于浙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一般都用“滞后”两个字来概括。现在看来。这一习惯性说法可能不太确切。数据和事实表明。浙江第三产业的总量水平、就业水平、竞争力水平并不低。简单地用“滞后”两个字来概括,可能不够准确,也不符合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张宇 《发展》2000,(5):30-30
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标志。据有关资料.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可增加26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每增长1%,则可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宋照肃省长在甘肃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甘肃产业结构的战略措施之一,笔认为这是一项极具远见卓识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内蒙古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等几个主要指标重点分析了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内部结构状况,旨在客观认识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发展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各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文章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近两年江苏省各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有利于推动各市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提高江苏省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是增强地区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第三产业发展与城乡协调理论出发,运用中国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协调的影响出现扭曲效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时城乡收入、消费比的扩大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且就业比重是城乡收入比的Granger原因.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协调和城乡就业增长差距受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影响显著,指标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系统影响,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最后本文针对这些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分析了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关联程度的分析 ,提出解决中国失业问题有赖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蒋志强 《北方经济》2009,(22):88-88
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江西省1993——2007年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年度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江西省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其作为解决本省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手段与措施,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8.
从二战以来的各国实践来看,在大力_发展经济的前提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改进失业保障制度、协调劳资关系和发展教育事业是促进就业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措施。我国是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十分复杂和严峻。从国际经验来看,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是缓解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其次,为促进就业增长不能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中走劳动密集的回头路,而是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9.
宁波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导,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制约不断加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发展第三产业被赋予担当破解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历史重任,各级政府都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就业结构的产业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体制转轨等因素稳步有序地流向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受此影响,从业人员总体人数有所下降。基础工业吸收就业能力稳中有降,都市型工业成为吸收就业的一支主要力量,新兴高科技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第三产业方面,2000年该产业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起到了吸纳就业的中坚作用。其中,社会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就业增长率均较为突出、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则在基数较小的情况下保持了很高的就业增长率。因此,就政府而言,应顺应产业结构的提升趋势,加大力度建设职业培训体系,鼓励和宣传到劳动密集型三产就业,兼顾就业弱势群体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