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晓帆 《金融会计》2014,(10):53-59
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受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外汇占款变动等因素综合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2014年以来,伴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存款规模累积效应增大及2014年银监会流动性监管新规出台等综合性因素影响,银行体系中短期内流动性紧张压力将进一步加剧,笔者根据形势分析预判未来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压力将有增无减,建议从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教训、商业银行自身、银行管理机构、宏观经济层面加强流动性监管,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和经济改革创造平稳环境。  相似文献   

2.
《银行家》2014,(4):10
正编者按:过去一年,过度依赖同业业务扩充规模、银行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银行资产流动性减低等风险威胁着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现象暴露了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流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快速膨胀。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从2006年到2013年同业员债比从6.6%上升到13.4%,一些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甚至超过1/3。而各类银行理财产品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不仅关平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而且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事实上,经过2013年几次阶段性流动性偏紧的状况以后,央行也在不断地推出创新的管理工具来管理流动性。比如2013年推出的用SL0(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SLF(常设借贷便利)等来调节流动性。而外汇占款同样是影响流动性的关键因素,根据理论及经验,外汇占款应该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近期却出现了与之相悖的现象,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紊乱。究竟2014年流动性将何去何从,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发表几篇券商研究员的分析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外汇占款激增这一趋势能否持续的问题,实际上就变成了国内资产市场会否迎来泡沫加剧。6837亿元,这是央行新近发布的1月份外汇占款数据,比去年全年的新增外汇占款多出四成,这一数字也创下了外汇占款增长史上的单月增幅新高。历史上,单月外汇占款增量超过6000亿元的只有2008年1月一次。外汇占款是衡量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更是过去十年形成广义货币  相似文献   

4.
4月份,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形成的热钱流入加大,外汇占款增速较一季度明显提升。因此尽管春节后央行连续十周通过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万余亿元,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整体仍保持宽松格局。月  相似文献   

5.
2013年6月份“钱荒”以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持续承压,货币市场利率、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等债券发行利率与到期收益率均上行。2014年春节过后,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趋于宽松,隔夜SHIBOR由1月28日的4.85%下降至4月25日的2.36%。预计今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状况要好于去年,但不能就此乐观推断未来不会再发生“钱荒”。  相似文献   

6.
梳理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影响因素,对于分析市场资金面的供求关系,央行评估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以及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组合配置都有积极作用。文章从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存贷款增量、央行外汇占款、税收因素等多个角度,梳理了影响我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八项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今年5月份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快速趋紧的成因。三季度,受CPI冲高回落、重申人民币汇改以及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好转等因素影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的格局将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中央银行票据是在银行间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它是我国为对冲外汇占款,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创新的一种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作用是直接减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增外汇占款已经进入低位增长时期,且波动幅度明显增加。须加强宏观流动性管理及提高"热钱"监测水平加以应对2012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4946亿元,不足2011年的1/5,创出10年来的新低。而且,月度新增外汇占款波动幅度明显增加,4个月出现负增长。外汇占款出现新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于跨境资本双向流  相似文献   

9.
流动性过剩新特点表现在被动增量不断且数额大、增量新增渠道多、存量活跃。控制的难点是流量过强。本文针对外汇占款渠道新增流动性、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存量转化型流动性过剩、国际套利热钱渠道流动性过剩提出了创新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机构观点     
交通银行:降准如期而至,降息近期难见此次降准的直接、主要原因是人民币贬值压力下资本流出增多、外汇占款下降。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连续数日逼近跌停,资本流出增多,1月外汇占款很可能明显减少,加上节前资金需求上升的叠加影响,市场流动性趋紧,这是引发降准的直接、主要原因。定向调低特定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则体现了结构性支持、定向调整的意图,以增强对薄弱经济环节的金融支持。从利率市场化推进、存款增速放缓、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市场》2014,(3):56-62
2014年2月,银行间市场的整体运行特点是:受节后资金回流及1月大额外汇占款影响,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稳步下探至2013年以来低点;债券市场回暖行情延续;人民币利率互换曲线整体下移且形态陡峭化;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汇率跌幅创单月纪录,衍生品汇率跌幅相对较小,市场微观特征显著改变,交投总体活跃。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10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资金价格中枢反弹,波动幅度收窄,货币市场日均余额有所下降;债券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同比增幅明显,债市收益率整体下行,信用利差多数走阔;利率互换曲线下移,日均成交量环比下降。外汇市场上,日均成交量同比有所下行,人民币外汇掉期曲线全面下行,期权隐含波动率上行至年内高位,外币利率市场流动性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5月份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上调,公开市场连续回笼操作的政策效应累积,加之外汇占款增速的骤降,使5月下旬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状况极其紧张。6月初中国银行可转债的发行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紧张的预期,并带动了银行间市场资金拆  相似文献   

14.
王志浩  李炜 《银行家》2012,(9):18-20
中国正在放松货币政策,但是目前的放松完全不同于2008年三季度的放松,当时存款准备金率急剧下调,之后银行间利率直接探底。而这一次,政府想要避免信贷热,央行显然希望保持对流动性的控制,并将银行间利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而怎样才算是"合理",这正是利率掉期市场目前面临的问题。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流动性,即资金供求状况,其驱动因素包括外汇流入、企业结售汇行为和贷款  相似文献   

15.
经济形势面临新通胀因素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国内外通胀压力联动,货币流动性宽裕的局面不会改变,近期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可能带来资金的"挤出效应";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贷币供应的主要来源,央行的外汇占款冲销干预不够和宽松信贷造成流动性泛滥;应对通胀必须切实把好流动性总闸门,首先应控制货币发行增量,这就必须让贷币政策回归物价本位、控制M 2增长率和信贷规模、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引导外汇占款;其次.应合理疏导既有的货币存量,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加息、扩大直接融资、人民币升值、财政政策回归稳健等.  相似文献   

16.
2015年,低迷的经济状态仍在持续,银行间市场则异常宽松,隔夜Shibor利率已经降至1%左右。很多迹象表明,中国正陷入"流动性陷阱"。本文从"流动性陷阱"的理论出发,分析我国目前的"流动性陷阱"现象、成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沈瑞 《时代金融》2013,(27):168-169
2013年上半年经济整体呈现弱复苏态势,货币宽松经济增速乏力,国际环境来看,初期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导致资金流入新兴经济体,近期美联储QE减弱退出预期增加,导致资金流出,外汇占款下降,另外由于银监会对影子银行的控制使得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央行未采取措施实施放任自流导致银行信心宽松,贷款票据贴现暂停从而影响实体经济,对于央行此做法,从经济调控历史和经济理论分析,央行应该及时给予预期及流动性支持,否则将造成大的波动和连锁反应,危害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外汇管理体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面临的局限性,研究表明:流动性过剩是中国货币政策长期面临的挑战,而外汇占款的攀升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缺失,以及利率体系自身和相互之间传导机制的不畅,制约了中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5月,央行MLF增量平价续作,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货币市场日均成交量增加,资金利率低位运行;5月美国非农数据强劲,债务上限谈判落下帷幕,国内经济修复放缓,债券交易活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2.7%;利率互换曲线全线下移,成交环比增加。5月,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投平稳,同比连续五个月走升;人民币汇率承压走贬;月内买汇压力总体偏高;即期交投维持活跃,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期权交易维持平稳,人民币外汇掉期曲线整体深度下探。  相似文献   

20.
3月份,在信贷政策控制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外汇占款增速加大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格局。全国"两会"过后,人民银行并未如市场预期般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加强实现基础货币的加速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