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问:《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是何时发布的,其适用范围是什么 ?   答:《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 (下称或有事项准则 )于 2000年 4月 27日由财政部发布,其实施范围是我国境内所有企业。   问:或有事项准则主要规范哪些内容 ?   答:或有事项准则主要规范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具体规定了何时应将或有事项产生的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所确认的负债的金额应如何确定;或有负债应如何披露;或有资产应如何披露,等等。   问:何谓或有事项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   答: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定义,或有事项指过去的交易或…  相似文献   

2.
《经济界》2000,(4)
财政部近日发布任业会计准则》,自今年7月1日起执行,以规范企业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该准则不涉及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所行税、保险合同、终止营业、租赁、企业重组、环境污染整治等项目引起并由其他会计准则规范的或有事项。排则》规定,企业不应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所确认的负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与所确认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应在扣除确认的补偿金额后,在利润表中反映。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未决…  相似文献   

3.
或有事项是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如何规范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是会计界一直十分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和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FRS12)作一比较,以期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经营中,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规范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披露。财政部2000年4月24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简称《或有事项准则》,文中称《准则》)。  根据《准则》的规定及指南的解释,笔者将或有事项的处理列成下表一览:  注:①指确认的负债所需支出的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补偿,且金额基本确定,并不超过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作资产确认。  ②表外披露的内容见“准则”。不包括事项金额。或有负债与或有损失,或有…  相似文献   

5.
2000年4月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准则,对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作出了规范。本文拟就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时的会计核算及相关售息的披露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或有事项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事项,本文从或有事项的概念、确认、计量、披露方面对我国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进行比较,提出完善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成不发生予以证实。按照或有事项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的不同影响,准则将或有事项的结果分成三类:现时义务、潜在义务和潜在资产,对于潜在资产,准则要求将其作为或有资产,不得表内确认,一般情况下也不允许在表外披露;对于潜在义务,准则要求将其作为或有负债,同样不得在表内确认。但是,根据谨慎原则,一般应在表外披露;对于现时义务,其会计处理较为复杂,如果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且其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合理估计),应将其作为预计负债,在表内砍认并作表外披露,否则,将其作为或有负债处理。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程序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就或有事项准则的有关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的不足 在或有事项准则里,首次定义了或有事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等,而对资产、负债等已定义的概念则作了修正.准则将符合以下条件的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即: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相似文献   

9.
企业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系统规定了企业对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通过这一准则的规范,将使企业面临的那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风险能够得以及时有效的披露,并体现到企业会计报表中,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对计提或有环境成本准备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还是空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尚无涉及到“准备”的概念.对于环境问题只是在《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引言中将“环境污染整治”作为引起或有事项多个项目中的一个。即使对或有负债的披露.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是限制在四个方面。《企业会计制度》第145条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如下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当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1.
一、或有事项的概念、特征及计量特点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或有事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有事项一般可分为或有负债及或有资产两类。其中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此事项不应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出现起来越多的不确定事项,为了规范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财政部于2000年5月17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本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对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披露进行了深入剖析,以帮助读对《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有进一步的了解。《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以下简称或有事项准则)是财政部于2000年5月17日颁布的一项重要准则,该准则将于2000年7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企业实施,或有事项准则的颁布,填补了我国会计准则中一项空白,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业务具有示范作用,这也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本就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及其会计披露献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的现状《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于规范我国企业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尚存在如  相似文献   

14.
略谈或有事项的审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规范企业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执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出现的或有事项给予充分的重视,注意或有事项的审计与其他项目审计有所差别,不能混淆二者的审计方法。 一、有关或有事项 或有事项指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了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对或有事项,应区分是使企业承担了义务还是使企业形成了潜在资产。如果为企业承担现时义务,该项义务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相似文献   

15.
一、或有事项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1.或有事项的内容不够明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CAS13)提到或有资产、或有负债、预计负债,但未对或有事项进行明确的分类,容易导致会计人员将或有事项理解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从而忽略掉预计负债,引起认识上的错误。2.预计负债的确认标准不够完善。CAS 13指出,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或有事项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财会字[2000]6号文件,并于2000年7月起执行。根据该文件精神,笔者就或有事项及其会计处理,谈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第3条中对或有事项、或有负债、或有资产、负债、资产等术语作了定义,应该说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概念是正确运用本准则的基本前提:笔者就这些概念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突出表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以下简称“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事项和或有资产》(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已于2000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准则规范了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或有事项的结果要依赖于未来发生事项的这种不确定性特征,直接影响到了或有事项的确认和处理,使或有事项较其他会计事项的处理更为复杂,同时使处理的主观色彩也更加强烈。同一或有事项,是否确认为负债,是否该披露,确认和披露的方式、金额,由不同的会计人员来处理会有不同的结果。不仅如此,或有事项的这种特征还加大了审计的风险,增加了审计人员遭受诉讼的可能性。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以《企业…  相似文献   

20.
袁旭 《现代企业》2021,(2):45-46
在新租赁准则发布前,我国一直使用的是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下称"旧准则")。这一准则将租赁划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业务模式,融资租赁计入资产负债表,而经营租赁则作为表外事项进行披露。经营租赁的这一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企业的部分资产和负债,歪曲了企业的真实财务比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可能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