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父亲从来都觉得城里的房价太贵,一堆钢筋砖头值不得那么多钱,便总劝我等跌些价后再买。等了好几年,没见房价有回落,倒见证了房价翻跟斗似涨,我终究扛不住,打算以涨了近一倍的价钱买套商品房。母亲数落父亲,怪他对房市判断失误,耽误了儿子买房。父亲却煮熟的鸭子嘴硬,要我再扛几年,就不信房价不降。母亲白了父亲一眼,说:"男人成家立业,得先有一个窝。"为房子,母亲没少埋怨父亲,说没住过像样的房子,全家9口人,在父亲不足40平方米的单位宿舍里住了近二十年。期间,有过改善住房条件的  相似文献   

2.
全家皆账客     
作为一家三口的管家,我手握财权,但总觉得钱不够用。爱人抱怨说,每个月咱俩挣的钱不少,怎么用钱时还这么紧张呢?我反驳说,物价高涨,能怪我吗?爱人摇摇头说,不见得吧。你看对门邻居,日子过得从容自在,因为人家天天记账。这样吧,从明天起,你也记账,这样就知道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3.
贫困是家庭唯一的"资源" 我叫余志强,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康家村.父亲叫余友田,母亲叫沈丽辉,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懂事以来,就知道家里很贫困.父亲是个老实农民.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1991年9月他到乡石灰窑去打工,负责最危险的凿眼放炮工作.1992年4月11日下午,我放学刚出校门,就碰上本村的李村长,他见了我就说:"志强,你父亲在乡石灰窑炸石头受了伤,快回家去安慰你母亲".我拼命往家里跑.谁知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当时就疯癫了.安顿好母亲后,我们又往医院跑,赶到乡卫生院,只见父亲全身除了脚掌和嘴巴露在外面外全身都用绷带包裹.一路上邻居不断叮嘱我和哥哥姐姐,见了父亲不能嚎哭,不然对父亲治伤不利.我和哥哥姐姐见了父亲真的没有嚎哭,但泪水却象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  相似文献   

4.
铭新 《中国金融家》2013,(11):124-125
鲁迅的名篇《孔乙己》是这样结尾的:“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父亲让我同一老先生学书法,用废旧报纸练字多年,可自己一直没有大的进步.老先生对父亲说"如果让娃儿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从那以后,父亲就按照他说的去做.果然,我的字大有长进.问其原因,老先生说,因为用旧报纸写字,总感觉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不好也会认为无所谓,反正以后还有机会,所以就不能完全专心:而用最好的纸,你就会感觉机会的珍贵,从而也就比平常练习时更加专心致志,用心去写,所以字也就能够写好.  相似文献   

6.
承担的力量     
一天,孩子和父亲在朋友家做客,主人等客人就座后为他们沏好茶,把暖水瓶放在桌上,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就离开客厅到里屋去了.当父子二人正在交谈时,突然听到一声炸响,两人回头一看,原来是暖水瓶掉在地上摔碎了. 主人闻声从里屋急忙出来,说"不要紧,不要紧."父亲稍微顿了一下,就说是他不小心碰倒了.在回家途中儿子问父亲:"不是你碰的,你为什么要认错昵?"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句流行语:如果你不想发大财,也不想饿死,就去当老师.在那个教师被贬作"臭老九"的年代,父亲偏偏执拗地选择了做教书匠,之后又执拗地娶了个教书匠妻子.家里虽然清贫,但父母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父亲最为推崇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名话:富有不在于你赚钱的多少,而在于你生活的品质.那时,父亲和母亲的工资加起来不足百元,一家几口人的小日子却过得有声有色.现在回忆起来,母亲赞不绝口的,是父亲的理财能力.话里话外,流露出几多感慨.父亲至今仍挂在嘴上的理财至理名言,也成了我们兄妹过日子的理财"红宝书".  相似文献   

8.
<正>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了十多年。那些年为了不让他受委屈,母亲执意不改嫁,也因此吃了很多苦才供他念完大学,他对母亲的感激无法言表。在异乡求学和工作的日子里,他时常给母亲写信诉说自己的计划、成绩和想念,并且一直在信中说:"妈妈,我爱您,我一定要让您过上幸福的生活!"后来,他娶了一个城里媳妇,人虽然长得漂亮,却对他的母亲挑三捡四。当他想接母亲来住时,她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母亲怕儿子受夹板气,干脆连去他那里的时间也少了。再后来,他的儿子也大了,他把精力花在教育孩子上,对母亲的关心极少,只是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父亲让我同一老先生学书法,用废旧报纸练字多年,可自己一直没有大的进步.老先生对父亲说:"如果你让娃儿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从此以后,父亲就按照他说的去做了.果然,我的字大有长进,其问原因.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看到一则笑话,讲一个生性懒惰的儿子,一次父亲让他去买肉,他说:“我懒得动,干脆在我身上割一块得了。”父亲早就因为他懒得出奇而生气了,就真的在他屁股上割了一块肉,看他一点反应也没有,就问他:“不疼吗?”他回答道:“我懒得叫。”  相似文献   

11.
又到周末了,住校的媛媛明天中午会回来,七十多岁的母亲又去了一次菜市,买了些新鲜的青菜和肉准备给她包饺子吃。媛媛是我和丈夫资助的孤儿,她十岁的时候来到我家,今年已经十八岁了,正在读高三。虽然平时她上学的费用都是我们负担,但日常生活却是母亲照顾得更多。母亲一个人住,同我在一幢楼,媛媛每次回来都住到母亲那儿。母亲每个周末都会变着花样地给她准备好吃的,她总是说学校的伙食再好也没家里的好,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我年已四旬,两哥一姐.记得12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村干部领着几位农信社的同志来到我家.那时家里很挤,一个房间放了两张床,我睡在外面床上,大人们说的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农信社同志让我父亲到村农信站工作.我母亲不同意,说是家里子女多又在上学,做了这份工作怕是要耽误家里的农活,再说做了也没几个钱,人家都不愿意做啊…… 不知何时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什么话打动了我母亲.从此我父亲多了一样工作,那就是农信站的农信员,第一代“信合”人.  相似文献   

13.
1981年,那时我正上小学.一天,父亲让我放学后去趟信用社.我不懂为什么.父亲强调说:"你别问这么多,放学后,你去乡政府找冉会计,把我的私章交给他就行了."  相似文献   

14.
老翁捋着苍髯笑着,意味深长地说:“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者,不是超人,便是奇人。”说罢,飘然而去。陈平向刘邦说起了韩信的身世——韩信自幼丧父,由母养大。十四时,其母也死了,他成了个孤儿。韩信少有大志,认定“天生我才必有用”,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在母亲死后,他虽然穷得连棺材板都买不起,却情愿出卖全部家产,请了一个风水先生看地,并出高价买了一块宽大平坦、依山傍水的地方将母亲埋下。安葬了母亲,韩信就剩下一个光身子扫地出门了,唯一陪伴他的就是父亲当年留下的一柄长剑和一箱子书。每天,他就挂着长剑,捧着书本,择处栖…  相似文献   

15.
黄大云 《中国金融家》2014,(10):117-117
山路十八弯。它却是通向二郎镇唯一的道路。 冬日的二郎镇热闹祥和,年味浓厚。一大早,母亲就起来送我和父亲去镇上置办年货,母亲一再叮嘱父亲和我小心丢钱,她的担忧不无道理。两年前,父亲拿着卖猪和烟叶的5000元去镇上办置年货,那时候父亲观念旧,还不认可银行卡,自己觉得,钱放在身上或者存到银行的折子上才算保险。  相似文献   

16.
父亲是位老税务,已经退休在家两年了。可每当唠起他那些陈年往事,他就滔滔不绝,唠个没完,像是个得胜还朝的将军,得意的又像回到了那个年代。听父亲说,他从事税务工作三十多年。起初是个生产队会计,后来到公社工作,再后来到了一个只有五个人的税务所里上班。父亲的第一件宝贝,是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我们家搬了几次,母亲就把它扔了几次,可都被父亲捡了回来,舍不得丢弃。我问他为什么留着,他总是笑着说:"你看看自行车的鞍座套已经磨没了,脚蹬子也已经不能转动了,可就是  相似文献   

17.
使命     
虽然父亲和母亲都把嗓门压得很低,但罗尔还是听清了他们在说些什么。"如果卡拉还在,那么再过两个月,我又可以收到他送给我的母亲节礼物了!"母亲的声音中带着悲痛。"不要难过,我们还有罗尔这个儿子,他一样会送给你礼物的!"父亲安慰母亲说。  相似文献   

18.
战地花开     
不愿缠脚当了卫生兵我出生于1927年,老家在河南洛阳冢头村。父亲是个瓦工,靠手艺赚些钱养家糊口,母亲在家里种地。那时候家乡经常闹土匪,土匪一来就把家里的东西都抢光,我们只能靠挖野菜果腹。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母亲给姐姐裹了小脚,到给我裹的时候,我就白天裹上晚上拆开,后来母亲拿线给我缝上,我就用剪刀剪开。母亲经常为了裹脚的事打我,说不裹脚将来找不到婆家,我说我长大了当兵去啊,当兵不要小脚。  相似文献   

19.
父亲是一位老税官,我现在税龄也有18年了,但我的年龄还是没有父亲的税龄长。几乎所有认识他的入都连连摇头,一脸戏谑,说他不通世故,古板,老实,遇事太较真,查账时,一分钱都不会放过。社会中人如此,亲戚朋友如此;就连母亲,也不理解父亲,斗了大半辈子的嘴。从小到大,我都认为别人的父亲比他潇洒,我也一直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有些“窝囊”。  相似文献   

20.
今见螭凤珌犹觉剑气寒 一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书,有人按门铃.开门一看,是位时常给我送玉的朋友,一问才知道那天是星期天,他专门到市场摆摊的,而我却忘了那天是古玩交易日,没有去.问他生意如何,他说不怎么样,说着就把当天摆卖的几块玉拿了出来.我一眼就看中了一块玉,问他这块玉有没有摆出来,有没有人问过价.他说:“摆了,没有人问.”我说:“这块玉给我吧.”他报了价,我付了钱,就成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